文档详情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ppt

发布:2020-02-23约3.24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我国发展得最有成就的文学体裁分别有唐代的唐诗、宋代的宋词 、元代的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出现最早 《诗经》 (四言) 成熟于唐代(五言、七言) 形成于唐代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七言 词(又称长短句) 两宋成就最高 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李清照) 曲 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 小令 套数或散套 戏剧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 (元杂剧)是供演出的剧本 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 “改造文章的祖师” 4.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 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 6.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中的经典名句; 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 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他登临碣石 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 的名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 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字词解疑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萧 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幸甚至哉: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 ,表目的连词。 竦,高。峙,挺立。竦峙,高高地挺立。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若,像。其,它,指沧海。 诗歌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饱含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写景技巧: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 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 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 目的、选择: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写景时, 必须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 一个方法:定点观察。  一个顺序:先实后虚。  一个目的:抒发作者情感。  写景技巧: 诗歌赏析 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作者都观到了哪些景象?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观” 观察到的景物有: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合 作 探 究 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言志”,诗人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 王湾(公元693年-公元751年),唐代,号为德,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 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