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方法.doc

发布:2017-12-17约3.3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方法 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方法及其应用。 能力素质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即兴进行部分环节的模拟试教,提高学生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能用合理的指导方法设计教育活动,体验从学生到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学方法: 模拟试教法、合作探究法、评价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复习回顾:8分钟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应该遵循的指导原则,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考考大家,看看大家是否真的理解了。 1、根据出现的案例你认为这个案例符合哪个原则,并说明原因? 1、阳阳吃完午饭后轻轻搬起小椅子,放在教室的旁边,老师看到后说:“今天阳阳做的很好,我们要向阳阳学习,轻轻的搬起小椅子,那样小椅子就不会受伤了”。 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强化性原则,案例中阳阳把小椅子轻轻地放到教室旁边,教师立即表扬了阳阳这种良好行为的做法,教师的及时肯定强化了他的行为,这为孩子们以后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当教师表扬某一儿童时脸上没有带出一点喜爱的感情色彩,当教师批评某一儿童时自己却忍不住笑了。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对不对呢?不对,那教师违背了什么原则呢?一致性原则,教师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当老师表扬幼儿时,脸上却没有相应的表情,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认知误区,我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会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 这两个案例主要体现了强化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那么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还有哪些呢? 目标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过渡: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过程中,除了要遵守相应的指导原则外,还要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幼儿的社会教育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方法。 下面我们看一个简短的教学视频《生活中的工具》,在观看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视频中老师和幼儿发生什么活动?2、视频中老师和幼儿有哪些对话? 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情景:教师拿出一个核桃,询问幼儿“我们怎样才能吃到核桃呢”,由此展开一系列的对话,最后引出要用核桃夹把核桃打开才能吃到里面的肉,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第一个指导方法——谈话法。 一. 谈话法 8分钟 谈话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围绕一个生活中的主题,回忆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交流的方法。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运用谈话法时,儿童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和幼儿有效的交流,比如在视频中,大部分儿童有过吃核桃的经历,在老师提出“这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吃到里面的肉”的时候,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用核桃夹取出核桃肉。 那么如果设计一个谈话活动《我的家人(中班)》,同学们会设计哪些问题呢?我给大家一分钟讨论时间,一会我找位同学回答一下你设计了哪些问题? 同学们设计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家里都是有谁”“你喜欢谁啊”“今天谁来送你来幼儿园的”等类似的问题,那我们是直接将问题提出来就可以,还是应该注意一下提问的技巧呢,大家看一下如果这样设计可以吗? 如问:“今天早上谁送你来幼儿园的?晚上谁来接你?”然后开始谈话,话题可以是: 1、“我家都有谁?”请幼儿拿出“全家福”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 2、“平时我们在家里干什么?” 3、“家里谁最喜欢我,我最喜欢谁,为什么?” 4、“家里人有什么爱好、特长?”(如果有的幼儿说不出来请他们回家后再仔细观察) 5、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家人。 刚开始提出“谁来送你来幼儿园”“晚上谁来接你”等简单的问题,幼儿马上就能回答出来,拿出“全家福”照片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家人,配合照片吸引幼儿的兴趣;然后再询问“平日在家里干什么”“谁喜欢我”等复杂的问题,需要幼儿日常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很好的回答出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吸引幼儿的兴趣,逐步引导幼儿完成对话。 我们也可以提出更困难的问题“家里人有什么爱好”这类问题不但需要观察,更需要幼儿自己的分析,想想父母经常穿哪些衣服,所以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甚至有的幼儿说不出来请他们回家后再仔细观察。 这就是我们在运用谈话法时要注意的三点问题: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话题。 2、引导谈话,步步深入。 3、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 过渡: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我给大家说几个话题,同学们判断一下是否是幼儿熟悉的呢?《我喜欢的鞋子》《喜欢冬天还是夏天》,如果是认识少数民族呢?比如说维吾尔族 当幼儿没有生活经验时,我们就需要运用另外一种教育方法—讲解法。 二. 讲解法 10分钟 讲解法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对社会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