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学年高一地理 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说课稿 鲁教版.docx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学年高一地理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说课稿鲁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结合课本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思维: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案例,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
2.强化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3.增强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地理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地理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对比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重点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掌握。例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避免陷入“发展与污染”的陷阱。
-难点二:可持续发展在地方政策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可持续发展案例的图片、相关政策的图表等。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程内容、重点难点、互动环节的PPT课件。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必要的书写材料,确保教室环境适宜学生互动和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可持续发展概念介绍(5分钟)
-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其内涵和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讲解(10分钟)
-介绍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原则,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强调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生活等。
3.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5分钟)
-选取典型案例,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能源发展等,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实际生活。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身边的环境保护。
2.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学生回答: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
3.教师总结: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学生回答:公平分配资源、消除贫困、保障基本人权等。
3.教师点评:强调公平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我国未来发展?
2.学生回答: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
3.教师总结: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
2.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短文,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拓展要求。教学双边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其定义、原则和目标。他们能够区分可持续发展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差异,并能够列举出几个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2.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环保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他们开始关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