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西门子 S7-200 SMART) 第2版 教案 项目三 PLC的应用感知.doc
PAGE
PAGE4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S7-200SMART)教案3-1
【任务名称】
PLC的应用感知
【课时安排】
1学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了解PLC的产生及特点
2.了解PLC的分类;
3.了解PLC的主要性能指标。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PLC的特点及分类
【难点分析】
难点:PLC的特点
【学情分析】
初识PLC,学生不知PLC为何物,可借助图3-1PLC的外形图分析,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PLC的特点分类理论上讲解学生不易理解,选用直观的实物图片步步深入,能降低其理论难度,可借助PLC的应用,配合图片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解决其关键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资源】
PLC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PLC在行业的应用图片或视频,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PLC的产生
教师活动:以事例分析PLC产生的时空背景;
学生活动:了解PLC是如何产生,初步掌握其定义;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环节2:PLC的特点
教师活动:老师结合PLC在现场应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PLC的特点为。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并记忆PLC的特点;
教学环节3:PLC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教师活动:通过图片的对比,理解结构式和模块式的区别,通过图片中输入和输出点数,说明PLC的分类,通过参数理解主要的性能指标;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并记忆PLC的分类和主要参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PLC简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
1、PLC的产生
2、PLC的特点:
3、PLC的分类及主要性能参数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S7-200SMART)教案3-2
【任务名称】
PLC的硬件结构认知
【课时安排】
3学时(135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PLC的型号含义
2.掌握PL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理解S7-200SMART系统PLC输入和输出信号连接说明。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PLC的工作原理及S7-200SMART系统PLC输入和输出信号连接说明
【难点分析】
难点:PLC的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PLC的组成部分,可结合组成的内容与通用计算机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但作为输入和输出的接线部分可重点进行分析,明确PLC的外部接线方式。
PLC的工作过程理论上讲解学生不易理解,选用直观的图片步步深入一个简单的程序,能降低其理论难度,可借助图3-2-3,配合图片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工作过程,理解定时集中采样和集中输出,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解决其关键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资源】
PLC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PLC在行业的应用图片或视频,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PLC的型号含义
教师活动:根据PLC的铭牌型号,分析型号的含义;并介绍其组成情况
学生活动:理解PLC的型号含义及组成情况,初步掌握其外接接线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环节2:PLC的组成
教师活动:对比通用计算机的组成,介绍PLC的组成情况;
学生活动:理解PLC的组成情况,初步掌握PLC的组成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环节3:PLC的工作原理
教师活动:老师结合PLC的工作过程图3-2-3,通过一个简单的程序进行引导学生归纳循环扫描。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图3-2-4的过程,并理解定时集中采样和集中输出;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环节4:PLC的编程语言
教师活动:老师结合PLC的编程语言,分析各种不同的语言特点。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不同的编程语言;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环节5:PLC的开关量输入信号及输出信号连接
教师活动:老师结合实际的PLC,分析外部连接的接线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输入电路及输出电路的连接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PLC的组成和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
1、PLC的型号组成:
2、PLC的组成:CPU、存储器、I/O单元、电源、编程器
3、PLC的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