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XX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高要求、多样化的需要,不断考验着基层的社会治理水平。能否对这些需求及时回应与精准供给,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XX市XX区XX社区自2015年起,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社区“微益坊”,探索出了一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成果共享”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一、XX社区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社区矛盾错综复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社区日常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要解决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各类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区利益关系复杂化,社区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更加专业化。这就与社区本身综合性、“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产生了矛盾。因此,尽管以社区为主体开展了大量服务工作,依然难以满足居民的利益诉求。XX社区的诉求集中表现有三:一是社区居民与社区周边企业的矛盾,占道经营、高音喇叭是矛盾的集中点。二是社区居民之间的冲突。这是由于特殊群体与普通群众的需求不同,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家庭等方面与普通群众的需求不同,灵活性、针对性的特殊需求与整齐划一的需求之间存在的偏差。这导致社区居民间产生不必要冲突,社区内人际关系紧张。三是社区生活环境难以满足居民需要,诉求涉及到小区垃圾治理以及治安环境改善等方面。错综复杂的社区管理工作加上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灵活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矛盾和冲突不能够及时地解决,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二)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压缩居民自治空间
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政府组织,仅协助政府部门处理相关的事务。但现实状况呈现出的是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工作“进”社区变成了“交给”社区,间接将社区变为政府的代表部门,违背了其本身的性质。由于社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和任务,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付行政工作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和人员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组织社区居民自治,更多的是使用仿行政手段解决利益诉求和矛盾,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久而久之,社区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由“配角”转变为“主角”,以仿行政手段取代服务职责,由服务居民变为管理居民,不断压缩居民的自治空间。“人们一旦能够控制自己的环境,就比在受他人控制的情况下更能够负责任地采取行动。”但在自治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社区居民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进而导致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三)居民参与程度不高,共建共治格局难以建立
社区参与程度低,正式和非正式参与渠道有限,参与能力不足的普遍性问题同样存在于XX社区。具体表现为:一是职能边界不清导致治理缺失。在未推行“三事分流”之前,社区内政府、社会、居民职能边界不清,积累了大量无人管、无钱管、无法管的问题。二是自主治理的意识不足。由于社区30%居民为企业退休职工,先前“单位人”的记忆使得他们对居委会、政府的依赖性过强,从主观上没有意愿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导致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三是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搭便车”心理重。社区的老年人口、流动人口的比重超过了70%,其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有差别,对于公共事务的理解不尽相同。同时,大量流动人口面对城市生存压力也使他们无暇顾及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
二、XX社区构建“微益坊”,破解社区治理困境
(一)组建“微益坊”,踩实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第一块砖
为改变社区重行政、轻自治,重管理、轻服务现状,XX社区经街道、社区、社会单位多方筹措了400平方米的志愿服务中心,成功使“微益坊”落地,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活动、展示基地。2015年3月16日,XX区民政局作为牵头单位,制定了XX区社区“微益坊”实施方案,方案对其组织架构、工作目标、实施细则以及工作制度都进行相应的规定和解释,尤其对于“微益坊”的运作模式、入驻条件、以及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服务社区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充分的强调了入驻的组织必须是能够为居民提供低偿、优质、便民服务的相关组织单位。
同时,社区党委充分调动社区党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促进社会组织建设。将社会组织党建与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相结合,鼓励党员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在社区社会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配合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人员,扩大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正确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完善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二)借助“微益坊”,提供社区居民多元参与治理平台
治理区别于管理,强调多元参与,通过协商共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微益坊”的成立,搭建了社区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奠定基础。一方面提供了正式的议事场地,为共建共治提供了基本条件。场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原先社区居民想参与而没有渠道的困难,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