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1千米有多长》(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测量——1千米有多长》(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测量——1千米有多长》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帮助他们建立长度单位“千米”的概念,理解1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并学会运用测量工具进行简单的距离测量。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内容与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使其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长度数据,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能够使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习兴趣:二年级学生对实际操作活动兴趣浓厚,对于能够亲身体验的测量活动更有参与热情。学习能力: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引导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学习风格:学生倾向于通过动手实践和互动交流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于“千米”这一较大长度单位的概念建立可能感到抽象,难以直观理解;在使用测量工具时可能存在操作不准确的情况;在将实际距离转换成千米时可能会遇到换算的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2.辅助材料:制作相关PPT,包括图片、图表,以及1千米距离的实例视频。
3.实验器材:卷尺、测量轮、标志物,提前检查确保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划分测量区域,设置起点和终点标志,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米”,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2.提问:“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在哪里会用到千米呢?”
3.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并板书“1千米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地图,上面标注了1千米的距离。
-让学生讨论并预测1千米有多远,他们需要走多少步才能走完1千米。
2.实践测量:
-每组学生手持卷尺或测量轮,在校园内找一个直线距离约为1千米的路线。
-学生沿着路线走,记录下自己所走的步数,以及卷尺或测量轮上的读数。
3.数据收集与分析:
-学生回到教室,将测量的数据和步数记录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提问:“你们发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吗?”
4.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走1千米大约需要1000步左右。
-讨论不同人的步长差异,以及如何估算不同距离所需的步数。
三、深化理解
1.视频演示:
-播放视频,展示1千米的实际距离,如从学校门口到附近的公园。
-让学生观察并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2.转换练习: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他们将不同的距离单位(如米、分米、厘米)转换为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千米来描述他们生活中的距离,例如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
四、巩固拓展
1.游戏活动:
-设计一个“寻找1千米”的游戏,学生需要根据提示找到校园内1千米距离的地点。
-学生通过游戏巩固对1千米距离的理解。
2.创作练习:
-学生绘制一张地图,标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并估算这段距离有多少千米。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讨论和评价。
3.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千米来估算距离,例如乘坐公交车、旅行等。
五、总结反馈
1.学生总结: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1千米的长度概念和应用。
2.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本周内走过的千米数,并描述所走的路线。
六、结束语
1.强调1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
2.提醒学生,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后取得了以下效果:
1.掌握了1千米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1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它比分米、厘米和米都要大,并且能够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建立起1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直观感受。
2.提升了测量技能:通过使用卷尺和测量轮,学生学会了如何准确测量距离,掌握了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3.增强了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在记录和分析步数与距离的关系时,锻炼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