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二)(有余数除法竖式)(说课稿)-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docx
搭一搭(二)(有余数除法竖式)(说课稿)-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搭一搭(二)(有余数除法竖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竖式计算方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内容,通过搭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除法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并对除法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理解除法中“商”和“余数”的概念。
2.二年级的学生对直观的教学材料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仍然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的学习风格偏向于互动式和体验式学习。
3.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于余数概念的理解,如何将有余数的除法问题转化为竖式计算,以及在竖式计算中如何正确处理余数。此外,学生可能会在计算过程中忘记将余数与除数比较,以及如何正确地确定余数是否小于除数。
教学资源
-实物模型(如小棒、方块等)
-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
-黑板与粉笔
-计算器(作为辅助工具)
-小组讨论指导材料
-学生练习本和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如“猜一猜”游戏,让学生猜测一些物品分组后的余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
-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除法,那么如果物品不能正好分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基本概念,为引入有余数除法竖式做准备。
2.讲授新知(20分钟)
-利用实物模型,如小棒或方块,展示如何分组并引导学生观察余数的产生。
-在黑板上展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边演示边讲解每一步的操作。
-通过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完成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强调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原则,并解释余数的实际意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选取几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对普遍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步骤。
-强调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则,并讨论余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包括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题目。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醒学生完成作业时注意检查,确保计算正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案例集》
-《数学趣味故事:除法的秘密》
-《生活中的除法:从分苹果到分蛋糕》
-《探索除法的历史与发展》
-《数学小实验:除法的可视化》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分零食、分水果等。
-设计一个小调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余数除法实例,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了解除法在历史中的应用和发展。
-创作一个关于除法的数学小故事,可以是除法的发明、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探索除法与其他数学分支(如代数、几何)的联系,尝试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除法策略解决复杂问题,比如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
-让学生记录自己在解决有余数除法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它们。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和发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比如“除法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除法知识。
-鼓励学生定期复习所学的除法知识,通过练习保持数学思维的活跃和敏锐。
内容逻辑关系
①重点知识点:
-有余数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确定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则
②重点词汇:
-除法
-商
-余数
-竖式
-分组
③重点句子:
-“当我们不能用一个数正好分完另一群物品时,我们说这个数除以另一数的商是……,余数是……。”
-“在写竖式时,首先要写出被除数和除数,然后计算商,最后确定余数。”
-“记住,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计算就不正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