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整合促学生分析能力发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整合促学生分析能力发展
宋钦琴 24团中学
【摘要】: 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整合是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能力的强响学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基本技能能力;分析能力;获取信息
1.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学习地理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从地里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是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基本的技能与技巧,才能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加上现今信息时代,学生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的整合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校或将来进入社会,都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新课程标准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采取直观图像、有效的手段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还采取了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如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图文结合法。但事实证明,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样的方法,仅仅只是关注教材的内容,而忽视了地图传达的信息,不能利用有效的信息进行解决地理问题。这就导致了,读图与综合分析能力成了学习地理的难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明确地理位置。弄清区域范围和位置,这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重要成因。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等。这些位置的信息可以牵连很多知识点。经纬度位置牵连的知识点有:热量条件、气候类型、自然带分布、农业生产等;海陆位置牵连的知识点有:降水的分布、气候的大陆性和海洋性表现、自然带的过渡、交通等;相关位置牵连的知识点有,区域的空间关系。、把握基本的地理事物的分布。水平分布,牵连的知识点有气候状况、地形、河流、植被和自然带、农业分布、铁路、城市、矿产;垂直分布,牵连的知识点人口、城市、农业活动、自然带;空间演变,牵连的知识经济中心的变化、人口分布的变化。、采取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的方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出特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无常住居民)。 比较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例如: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 ,比较中南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的气候异同点,比较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的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的差异等。
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整合就是将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软件与科学方法和地理读图、获取信息教学的结合,使不同个体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中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如何让学生直观感受老师所传授的学习地理方法,并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地理分析能力,是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整合的核心目标。
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的整合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有以下的重要优势:
1.1.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的整合打破原有的地理教学中老师、学生、教材对话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地理课堂中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堂课中会更多的出现图画、音乐、视频、相关文字……材料,课堂的容量飞速扩大。在课堂上老师、学生、各种教育素材相互碰撞,激励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1.2、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的整合能将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形象化。在传统的地理读图教学环节中,往往我们是通过师生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进行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只可言传”的教学方式,对于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了。而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的整合则可以让老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了。
1.3.信息技术与地理基本技能教学的整合能让老师更好的关注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培养的过程,而不只是再单一的关注到结果而已。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让孩子将思维的过程、操作的方法展示出来,相对于传统的用语言表述来说,更能让孩子提高分析的能力。
“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为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信息技术不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成功的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