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摘要]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异常瘢痕发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 收集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标本,RT-PCR检测不同组织中IGF-1、IGF-1R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RT-PCR显示瘢痕疙瘩中IGF-1R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27<0.05);IGF-1R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为弱阳性,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894>0.05)。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IGF-1明显高于瘢痕周围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IGF-1及IGF-1R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中图分类号] R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24-02
病理性瘢痕是以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胶原及基质等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结缔组织的纤维化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增殖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1,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又称生长介素和促生长因子,现有研究证实其与肿瘤等增殖性疾病关系密切[3]。本实验旨在应用实时PCR(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观测IGF-1与IGF-1R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的差异,探讨IGF-1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实验中所有组织标本均采自2007年1月~2009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整形科住院病人的手术切除组织。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成熟瘢痕,签署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①瘢痕表面有皮肤破损、炎症;②瘢痕局部接受外用药物、注射药物和放射等治疗;③增生性瘢痕术后无剩余正常皮肤(10 mg)作对照;④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肿瘤及增殖性疾病史;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重度营养不良。共纳入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8~48岁,平均23.3岁。
本实验组织标本根据临床诊断及病理学诊断[1,2]分类:①增生性瘢痕6例,位于烧伤创面愈合后3~6个月的四肢、躯干及面颈部瘢痕,瘢痕突出邻近正常皮肤0.3~1.2 cm,充血明显,质地硬实,无弹性,表面无破溃,有痛痒症状,病理切片结果为增生性瘢痕;②正常皮肤6例,取自身体邻近增生性瘢痕的正常全层皮肤;③瘢痕疙瘩6例,4例为前胸部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疙瘩,2例为穿耳环后形成的耳垂瘢痕疙瘩。受伤时间1~3年。瘢痕突出邻近正常皮肤0.5~2 cm并侵袭周围正常皮肤,充血明显,质地坚硬,无弹性,表面无破溃,病理切片结果为瘢痕疙瘩;④成熟瘢痕6例,受伤后5年以上四肢瘢痕,瘢痕色白或接近正常皮肤,质软,有弹性,无痛痒,表皮完整,病理切片结果为成熟瘢痕组织。24份组织标本共取自18例患者。
1.2 方法
所有组织标本于术后常规送病理切片检查,剩余组织标本置于含有胎牛血清(20%)和二甲基亚砜(10%)的缓冲液中-80 ℃超低温冰箱冻存,封口、编号并标记日期,备RT-PCR使用。
所有组织标本经病理学证实取材正确后,分为4组,对照组为正常皮肤组,实验组为增生性瘢痕组、瘢痕疙瘩组和成熟瘢痕组,每组6份标本。利用RT-PCR检测各组标本中IGF-1含量。RT-PCR程序按说明书进行,主要包括引物探针设计合成、组织总RNA的提取、逆转录反应、荧光定量PCR反应。按我们既往报道的方法进行[4]。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以“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表示数据,对各实验组中IGF-1含量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2 结果
方差同质性Levene检验结果为P=0.006,说明方差不齐,进行非参数检验,取用Kruskal-Wallis H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为渐近显著性,(Asymp.Sig.)=0.022 0.05,可以得出结论,四组组间的IGF-1含量是不同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的IGF-1含量高于正常皮肤。见表1。
表1 Kruskal Wallis H检验
3 讨论
本研究中所有病理性瘢痕组织标本选择除了依靠病史、体格检查等诊断外,还对本研究中所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及外科实验室完成),剔除接受过局部外用药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