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听一听》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docx
5.《听一听》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5.《听一听》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本课节选自《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教材,属于“声音”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倾听、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聆听不同声音,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尝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从而提升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声音特征,如音调、音色和响度。
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的能力。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关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②学生需要将观察到的声音现象与科学原理联系起来,形成初步的科学解释。
③培养学生在嘈杂环境中集中注意力,细致观察和比较不同声音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观察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录音机、扬声器、音叉、小鼓、铃铛、不同材质的棒子(如木棒、塑料棒)、白板或黑板、粉笔或白板笔。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的教学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学生作业。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样本、动画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音乐欣赏、科学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鸟鸣、流水、风声等),引导学生注意并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随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听一听”。
2.讲授新知(20分钟)
a.感知声音(5分钟)
教师展示音叉、小鼓等乐器,让学生通过敲击和振动来产生声音,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聆听不同的声音。
b.认识声音特征(10分钟)
教师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音色和响度。通过对比不同音高的音叉、不同材质的棒子敲击产生的声音,让学生理解音调的概念。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引导学生区分和描述。
c.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关系,如将音叉放在纸上,让纸片振动并发出声音。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让学生观察和感受。
3.巩固练习(10分钟)
a.小组合作探究(5分钟)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不同的乐器或材料,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和方式产生的声音特征。
b.课堂展示(5分钟)
各小组分享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特征的识别方法。
5.作业布置(5分钟)
a.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观察家中或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c.与家人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声音的奥秘》: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向读者介绍了声音的起源、传播和利用,适合学生阅读,能够激发他们对声音科学的兴趣。
-《生活中的声音》: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述了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建筑等领域,有助于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声音的世界》:这是一套科普系列读物,涵盖了声音的各个方面,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利用,适合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声音的科学。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家庭实验: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进行简单的家庭实验,如使用塑料瓶制作简易乐器,观察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环境中的声音,如城市、乡村、森林等,分析声音的特征和来源。
-科学小论文: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声音相关的主题,如“声音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的?”或“声音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
-课堂展示: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拓展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网络资源利用:指导学生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如科学网站、在线实验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
内容逻辑关系
①
a.重点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音色、响度)。
b.关键词:振动、介质、频率、波长、音高、音质、音量。
c.重点句子:一切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