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听一听》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docx
5.《听一听》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听一听》章节,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感知和体验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与之前学习的“观察物体”等章节知识相衔接。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通过聆听和描述声音现象,学生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此外,通过探究声音的奥秘,学生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的知识体系相对基础,对自然界的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科学概念的理解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知识层面,学生可能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维持。
在行为习惯上,一年级学生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等特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尚未形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和交流。
对于《听一听》这一课程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可能包括对声音的基本感知,如能区分不同的声音和声音的来源。然而,他们对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科学原理了解有限。这将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影响,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实物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科学概念。
总体来说,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科学素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以便跟随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鼓、铃等不同发声体的图片,以及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小鼓、铃铛、纸杯、橡皮筋等实验器材,用于学生亲自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并在教室中布置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声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角色:以轻松愉快的口吻引入主题。
2.学生角色:积极参与,对声音产生好奇。
3.教学内容:通过提问“你们能听到哪些声音?”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4.教学步骤:
a.教师提问:“你们能听到哪些声音?”
b.学生回答,教师记录。
c.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学生角色:认真观察、积极参与实验,思考问题。
3.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4.教学步骤:
a.教师展示不同发声体的图片,如鼓、铃铛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b.教师提问:“这些发声体是如何产生声音的?”
c.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声体振动产生声音。”
d.教师演示实验: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的振动。
e.教师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f.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g.教师演示实验:在鼓面上放置一张纸,敲击鼓面,观察纸的振动。
h.教师提问:“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i.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声音通过耳朵的听觉系统接收。”
三、课堂活动
1.教师角色: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角色: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学内容:声音的特性。
4.教学步骤:
a.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有哪些特性?”
b.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c.教师总结:“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等特性。”
四、实验操作
1.教师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学生角色:认真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3.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4.教学步骤:
a.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如小鼓、铃铛、纸杯、橡皮筋等。
b.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c.学生分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