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比较阅读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比较阅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旨在通过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篇诗歌的文学特色、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设计思路如下:
1.导入:简要介绍两篇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分别阅读两篇诗歌,关注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分析其文学特色。
3.比较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两篇诗歌在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4.总结归纳:结合课本内容,对两篇诗歌进行比较总结,提炼出核心观点。
5.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篇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女性形象的理解与认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与表达技巧,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语言建构与运用:锻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进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提升写作和口语交际水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能够识别诗歌的基本元素如韵律、意象等,并对《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有一定的背景了解。
2.学生对古典诗歌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深入理解文本。他们在分析文本时偏重感性认知,喜欢探索人物情感和深层含义。
3.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深层文化意蕴时遇到困难,如对古代社会背景、礼仪习俗和女性角色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此外,比较阅读的思维方式可能对他们是一个挑战,需要引导他们发现两篇诗歌的异同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篇诗歌的异同,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诗歌内容、背景资料和重要注释,增强直观性。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诗歌朗读、历史背景资料,丰富学习资源。
-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比较阅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对古代的婚姻爱情观和女性形象有什么了解?《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中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女性形象?”
展示《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两篇诗歌的魅力和风格。
简短介绍两篇诗歌的背景、主题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代诗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创作手法。
过程:
讲解古代诗歌的定义、结构特点(如绝句、律诗)和韵律规则。
详细介绍《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文学特色,使用板书或PPT帮助学生理解。
3.比较阅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两篇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过程:
选择《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中的关键片段进行对比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片段的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全面了解两篇诗歌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两篇诗歌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以及各自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篇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两篇诗歌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情感表达、文学手法和人物塑造。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两篇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分析、讨论过程和结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思考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两篇诗歌的文学特色、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
强调比较阅读在文学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深入阅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并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古诗十九首》、《汉宫秋》等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同一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