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50~5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蜜蜂王宫,今天小蜜蜂又在干什么呢?一起来看大屏幕(见图1)!
预设:小蜜蜂正在跳“8”字舞。
师:你知道小蜜蜂跳的“8”字舞表示什么意思吗?
预设:小蜜蜂发现了花丛,跳“8”字舞可以通知同伴去采蜜。
师:既然发现了花丛,于是小蜜蜂们整装待发去采蜜。
(二)温故知新,蓄势待发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见图2)
预设:小蜜蜂们分成了4队去采蜜,一队320只去杏园,二队210只去苹果园,三队86只去桃园,四队103只去梨园。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图中的相应内容,在右边依次显现相关信息。
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生2:一队比二队少多少只小蜜蜂?
生3:二队和三队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要解决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需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二队和三队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320+210,210+86,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
小结:把几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以“8”字舞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蜜蜂采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自然知识。直接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一)选择学具,自主探究
师:320+210应该等于多少呢?
预设:等于530
师:为什么等于530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也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帮忙。
学生操作。
(二)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把你思考的过程跟你同位互相讲一讲
同桌交流。
(三)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或者还有什么要补充和提醒同学们的吗?
预设:
生1:口算:32个十加21个十等于53个十,53个十是530。
或者300+200=500;20+1=30;500+30=530
生2:拨计数器
师:为什么2和3要拨在一起?1要和2拨在一起?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2和3都是百位上的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生3:竖式 320
+210
530
师:3为什么要和2对齐?2为什么要和1对齐?为什么要从右边算起?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通常从个位算起。
(四)方法优化,沟通联系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几种方法,
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课件出示(见图3)
预设:列竖式,因为这样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会发现有些题用竖式计算更简便,结果更准确。
师:在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其实大家刚刚在拨计数器和口算的时候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百位上的数和百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说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
(五)迁移练习,尝试减法
师:请你试着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一队比二队少多少只小蜜蜂?”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计算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拨一拨、算一算等多次操作,为学生搭建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桥梁,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一)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师:210+86又应该等于多少呢?你能试着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二)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三)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