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双关语翻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双关语翻译
摘 要: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视角,采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读者的身份”、“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作为理论框架,对《哈姆雷特》文本中的双关语翻译进行分析,证明该理论的可行性及重要性。最后,笔者还介绍了相关的双关语翻译技巧。
关键词:双关语翻译;接受美学;《哈姆雷特》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兴起于上世界60年代末,作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种,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忠于读者的动态角色。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汉斯?罗伯特?姚斯 (Han Robert Jauss) 和沃尔夫冈?依瑟尔 (Wolfgang Iser) 认为读者在接受文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读者反应应当成为文本优劣的评价标准。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观念认为文学作品不等同于文学本文,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未定性,不同读者阅读后给予本文不同的具体化意义。
其二,读者阅读的主体性。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读者的积极参与。
其三,文学的历史性。姚斯(1982)提出,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连续几代读者的集体阐释而存在,每一代读者通过其特殊视野的滤镜来阅读文学文本并作出反应,试图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每一次具体的阅读都是历史与现实有意识的调节。
二、接受美学和《哈姆雷特》
作为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朱生豪和梁实秋就是莎剧翻译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笔者选取他们的译本,分析《哈姆雷特》译本中的双关语翻译。
(一)《哈姆雷特》中的读者身份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正是一个文学作品真正完整的过程。多年来一批著名的翻译学家致力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原创性翻译,以散文、小说、儿童启蒙刊物、诗剧和舞台剧等形式呈现。读者群可谓老少皆宜。面对的读者群不同,其接受视野和心理需求也不同。因此,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艺术特点也需要进行相对的调整。
例1. 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lord; I am too much ithe sun.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朱)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梁)
哈姆雷特开场的一句话就是“旁白”,并且包含着双关语,“sun”谐“son”的异形同音的双关语,暗指新国王将娶其母,哈姆雷特将为其子。朱生豪将双关语译为同类型的相同双关语,译本流畅,地道,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进行思考。梁实秋未译出双关意,但是增加了渗透其学术功底的注释也是一种方式。
(二)《哈姆雷特》中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的一种鉴赏水平和需求,它基于读者原有的兴趣倾向,个人能力,美学偏好甚至生活经验。朱生豪和梁实秋译本的主要读者为对文学经典作品较为感兴趣,对文学有一定系统认知的知识精英阶层,其美学偏好和艺术鉴赏能力会更高。因此朱和梁在翻译《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时更加注重这类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他们与一般大众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兴趣程度的不同。
例2.CLOWN: ‘A was the first that ever born arms.
OTHER: Why, he had none.
CLOWN:How dost thou understand the Scripture? The Scripture says Adam digged. Could he dig without arms?
小丑甲:他在创立家业方面很有两手呢、
小丑乙:他有什么两手?
小丑甲:你的《圣经》是怎么念的?《圣经》上说亚当要掘地,没有两手,能够掘地吗?(朱)
这段对话中,arms在本段对话中有两个意思“手臂/纹章”,可谓一语双关。朱生豪翻译成“有两手/两手”,一虚一实,实指亚当的“两只手”,虚指亚当“有能耐”,暗含arms双关的明暗之意,充分糅合了汉语文化,再现了原文的幽默格调。读者也能体味到原作的那种神韵,更易于理解原文。
(三)《哈姆雷特》的不确定性
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并不像非文学作品,它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双文本性和模棱两是双关语的两大特征,他们和接受美学中意义的不确定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哈姆雷特》中双关语极具巧思的运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性等着读者的填补。
例3. HAMLET: Let her not wal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