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现实主义诗 - 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 述 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构成30年代诗坛两大潮流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诗歌 1.殷夫的诗歌创作。 (1)早期诗作多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诗风 忧郁感伤。 代表诗作:《孩儿塔》 (2)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 。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代表诗作: 《血字》、 《别了,哥哥》 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 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在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现代诗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穆木天等。 诗歌内容 (1)诗作多抒写农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薄风的《茫茫夜》、《六月流火》,王亚平的《农村的夏天》、《十二月的风》,温流的《卖菜的孩子》等。 (2)抒写反帝抗日。穆木天的《守堤者》、《流亡者之歌》等。 特点与贡献: 坚持诗歌反映现实;推动长篇叙事诗的写作;探索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温流的《打砖歌》、《凿石碑工人歌》,石灵的《新谱小放牛》、码头工人之歌)等。 缺点:不重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有平实与粗糙的倾向。 3.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 臧克家的诗作自觉避免概念、口号、神秘和散文化,在30年代诗坛独树一帜。 诗作内容 前期诗歌贯穿着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诗作内容广泛: (1)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老马》、《难民》、《老哥哥》、《贩鱼郎》、《当炉女》、《歇午工》、《村夜》、《答客问》等)。 (2)自我人生体验的“永久性真理”(《生活》、《希望》、《不久有那么一天》、《自白》等)。 (3)反帝(《罪恶的黑手》)。 (4)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自己的写照》、《运河》)。 艺术特点: 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擅长比喻,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诗风质朴凝练、含蓄深沉。 二、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植根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未的象征诗派演变成的。 艺术表现以象征方法为中心,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 代表诗人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等。 现代派诗歌特点: 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审美原则:朦胧美。 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 形式:散文化的自由体。 现代派诗歌的演变 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会现实。艺术手法和风格则为40年代一部分诗人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一、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 早期和成熟期 诗作内容: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残花的泪》、《流浪人之歌》、《林下的小语》《单恋者》、《我的素描》等);也有抑愤之音(《忧郁》、《古神祠前》)。 两类抒情形象: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 后期 抗战爆发后,诗风发生深刻变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洗尽铅华后的朴素诗句,有一种坚实的力度和崇高的韵致。写实与象征方法结合;形式上以半格律的自由体为主。 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及《心愿》、《等待》、《偶成》等诗反映了前后期变化。 初期代表作《雨巷》采用象征主义方法,标志着向现代派诗过渡。成熟期的现代派诗代表作《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等。 显示出个人的特点:脱尽格律体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现代自然口语。 《雨巷》 《雨巷》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发表于1929年。它以优美、低婉的调子抒发着诗人浓厚的忧郁和感伤。 叶圣陶先生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一诗,以优美低婉的音乐节奏著称,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谓。 “丁香一样的姑娘”构成全诗的主要抒情线索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代赠》)…… “丁香”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联系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与环境。“雨巷”就象征着他当时的心境,温柔、缠绵而又感伤。而这“姑娘”既可以是他的心中恋人的写实,又可以是他人生理想或目标的象征。这就需要在形式或文本分析的基础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