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ppt

发布:2017-02-16约2.54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福建云霄城关中学 主讲人:祝丽峰 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原子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波尔原子模型→现代原子模型 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前18号元素)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 2.稀有气体最外层是2个或8个,达到稳定结构。 3.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而活泼非金属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4.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会发生变化。 5.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的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显正价,其化合价数等于原子易得到电子,显负价,其化合价绝对值等于8减去最外层电子数。 * 教学目标 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法 原子结构模型 的演变 地位和作用 重、难点 板书设计 2.教材通过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 3.通过几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 . 1.本专题的编写与以往的传统教材有很大的差别。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演变的历程,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初步了解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素材的交流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几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历程,体会科学的艰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素材的交流和讨论,培养与同伴合作沟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交流与讨论 (2)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难点: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了能够全面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阅读、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学习方法 根据《纲要》和《标准》精神,新的学习方式集中表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目的是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的教学格局,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所以,结合《大纲》精神,在这节课,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引导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我制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问题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由水蒸发这一常识性问题过渡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展示H2O、Cu、食盐的图片,揭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课题上来。   第二步:在学生形成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这一认识后,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阅读教材26-27页的短文,并针对下列几个问题分组讨论: (1)原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2)科学家眼中的原子是怎样的? (3)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结构的?有哪些科学家为探索原子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步:学生自由讨论,我作出适当的扩充,如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是从阴极射线试验中发现电子为起点的,而卢瑟福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可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一下阴极射线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在讲解过程中适当对情感态度方面作出侧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的艰难曲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每一步进展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而卢瑟福与波尔的师生关系也应谈及,以此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内容为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史教育、利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便利。   第四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28 图1-30,适当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让学生自主讨论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及“稳定结构”的概念,并回顾巩固练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这为学生掌握有关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核外外层电子发生变化等打下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   第五步:结合NaCl、MgO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