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溶解度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4-05约2.9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说出溶解度的四要素。

能根据溶解度曲线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能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体会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尤其是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图片,如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2.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溶解性

讲解溶解性的概念: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类,如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并举例说明。

总结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

2.溶解度

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在室温下,分别向盛有20mL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边振荡,直到有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钠溶解的量较多,硝酸钾溶解的量较少。

提出问题:如何准确地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呢?

引导学生思考:需要控制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回答:需要控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

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强调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单位:g)。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如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表,总结出不同溶解性对应的溶解度范围。

溶解性溶解度(20℃)

易溶大于10g

可溶1g10g

微溶0.01g1g

难溶(不溶)小于0.01g

强调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的定量方法,与溶解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基础练习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g。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25℃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0.1g某物质,则该物质属于______(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拓展练习

已知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在该温度下,将20g氯化钾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是否饱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四)溶解度曲线(20分钟)

1.绘制溶解度曲线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室温下,分别向盛有5mL水的5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每次加入0.5g,振荡,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然后将试管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如0℃、20℃、40℃、60℃、80℃),保持一段时间后,观察剩余固体的溶解情况,并记录数据。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展示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评价和总结。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如某一温度下对应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曲线上交点的含义。

例如,溶解度曲线上的点A表示在t1℃时,物质甲的溶解度为ag,即t1℃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g物质甲。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线的意义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走势,引导学生总结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