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马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仓中学
马艳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小故事】 谁更强?有一天,食盐与硝酸钠在比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强,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18克。” 硝酸钠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 10 ℃时, 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20克。”食盐又说:“哼!我才用了50克水,你呢!! 100克我比你强” 硝酸钠反击道:“也不想想你的温度比我高呀!我在60 ℃,50克水最多溶解55克”
同学们评判一下吧!分组讨论,拿出比较方案。
学生通过讨论,相互纠错与补充,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条件后得出比较要统一变量: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饱和、溶解的质量。
创设情境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看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新知探索
初步理解
【提问】理解固体物质溶液度概念时要注意哪几个要素?
【归纳】固体物质溶液度概念
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自主学习,试着理解溶解度
【练习1]】请在表9-1中查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和
【查找讨论】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50℃时,
加深对溶解度涵义的理解
深入理解
【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20℃时,100g水中溶解了20gA物质,即20
(2)20℃时,10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A,即20
(3)20gA溶解在100g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即A的溶解度为20g。
【讨论判断】
不正确。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
不正确。溶剂的质量只有80g。
不正确。没有指明温度。
【练习3]】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5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50℃
通过辨析,进一步加深对固体物质溶解度涵义的理解。
指导学生看资料: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阅读资料: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物质的溶解度不仅可用表9-1所示的表格表示,还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试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类型:
上升型,如硝酸钾;(大多数)
缓升型,如氯化钠;(少数)
下降型,如氢氧化钙。(极少)
溶解度曲线都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面增大。
分别过25℃和85
(1)某一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
(3)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
(4)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5)……
通过小组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小组协作能力,通过讨论,认识到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温度。
【练习3】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P
P
0
t1
t2
温度/℃
溶解度/g
A
B
C
·
(1)t2℃
(2)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
(3)要从B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冷却”或“蒸发溶剂”)。
(4)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5)t1℃时,接近饱和的C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和______
看图9-12、13
归纳小结
练习巩固
指导学生阅读:为什么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学生先试着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以致用,加深对溶解度曲线所表示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新授
总结归纳
【叙述】固体物质有溶解度,气体也有溶解度,请看图9-15,讨论问题:
什么是气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阅读
认识没有绝对不溶物质
【小结】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看图,讨论。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师生共同:
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气体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应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等信息。
学生阅读
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建构知识体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设计合理,学生主动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要素,然后在教师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