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4.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蓝志
摘要 笔者从分析以往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入手,指出了传统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容易形成五个方面的问题,致使县域经济发展走向误区,所以,探讨该如何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及理念的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指挥棒”,从而促进县域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蓝志(1978年生),男,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荷叶镇人,在桂阳县委党校工作,为教务科副主任,助理讲师,本科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成果有:本人2008年研究撰写的《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桂阳经济》获郴州市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一等奖;2010年研究撰写的《农业补贴政策如何摆脱尴尬》获郴州市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元, 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 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 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 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 壮大县域经济。在今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指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所以,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以便找出不同县域的优势与不足, 分析其中的差距与原因, 在实际工作 1
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更快更好地提升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传统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带来的问题
2
3
加之工业项目造成的废物排放,使县域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县域矛盾扩大化。在县域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争项目、争进度、争形象,往往对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采取强制性措施,忽视了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致使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被侵害,导致民众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影响县域稳定与和谐。
五是社会发展边缘化。以完成经济指标为最高追求和单边追求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使得当地教育、文化、卫生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被党委政府边缘化、冷淡化,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缺乏政策及财力的支持下,最终导致县域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二、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所应体现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传统县域发展理念及评价标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存在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县域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行调整,确立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确立,应体现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体现统筹发展的要求。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以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和比照,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统筹起来,既要看城区,也要看乡镇,既要关注经济发展速度,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及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潜力及社会基础。
第二,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基本要求,县域虽小,内容体系却非常完备,发展县域经济, 4
不能孤立地搞经济项目建设,应该促进经济项目和社会项目的协调发展。即使在经济领域中,也应使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商业项目等结合起来,注重项目建设间的联动效应,使项目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新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评估应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对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形成,要对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科学评估,防止过度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第四,要体现民生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县域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城乡困难群体脱贫和社会救济问题,这就要求县域财政的支持重点能够由“保运转”向“保民生”转变。
第五,要体现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中,县域经济发展应与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一致。在主体功能区分工体系中,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财政创收能力,那么对这类县域经济的评价就要强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就要弱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评价纳入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为衡量县域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指标,从而对县域的衡量更加多元化和科学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设计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5
一种综合分析, 鉴于其复杂性, 其指标体系应该由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群来说明。 这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