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说课稿2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其重要性。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结合课本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学习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可能接触过一些自然资源的基础知识,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他们可能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简单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通常对自然界和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对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有一定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吸收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擅长通过动手实践和探索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对某些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问题。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等,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其具体特征。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将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分析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时尤为明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理教科书、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
2.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在线地理教育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自然资源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户外实地考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吗?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自然资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
(1)教师展示自然资源的相关图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如有限性、分布不均匀、可更新性、可变性等。
2.教师讲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
(2)分布不均匀:自然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我们需要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
(3)可更新性:一些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具有可更新性,但更新速度较慢,我们需要注意保护。
(4)可变性:自然资源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合理利用资源。
3.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以我国的水资源为例,讲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匀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以森林资源为例,讲解森林资源的可更新性和可变性,引导学生关注森林资源的保护。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种自然资源,分析其基本特征,并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
(2)学生汇报: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教师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身边的环境,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有限性、分布不均匀性、可更新性和可变性等。他们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2.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自然资源特征时,需要运用比较、归纳和演绎等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环保意识:学生通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