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三)《练习五(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docx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三)《练习五(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三)《练习五(一)》主要围绕一年级学生已掌握的加法和减法基础知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法与减法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能力。通过练习题目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于加与减运算规律的深刻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面对问题时的耐心和毅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理解加法交换律。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反复练习,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同时,采用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难点:针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交换律的概念。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解问题,先解决子问题,再整合答案,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策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并克服难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加减速算卡片、练习题纸及教学PPT。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黑板擦、粉笔等基本教学工具。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学习用品。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日常购物场景导入,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回答,并引导学生复习加法运算。接着提出减法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请问他还剩多少个苹果?”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讲解加法交换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2=2+3)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加数的顺序交换后,和不变。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这一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通过实际物品的增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概念,如从5个苹果中拿走2个,剩下的就是3个。
-讲解减法的运算规则:教授如何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得到剩余部分的数量,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减法运算。
3.实践活动(10分钟)
详细内容:
-分组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轮流抽取加法或减法的题目,快速计算并回答,正确的小组得分。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商店老板和顾客,通过购买物品的情境,运用加法和减法计算总价和找零。
-自主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讨论加法交换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小明有4个橘子,小红给了小明3个橘子,小明现在有多少个橘子?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无论是先加4再加3,还是先加3再加4,结果都是7个橘子。
-讨论如何使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举例:小刚有10个球,他给了小明一些球,还剩5个球,问小刚给了小明多少个球?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用总数减去剩余数,即10-5=5,得出小刚给了小明5个球。
-讨论在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时,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加法,何时使用减法,举例:如果已知小明原来有3个苹果,现在有5个苹果,问小明增加了多少个苹果?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这是一个加法问题,因为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数量。
5.总结回顾(5分钟)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哪些情况下会用到?”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强调重难点。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在本节课中体现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通过对教材中练习题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
2.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运用加法交换律简化计算过程,提高了计算效率。
3.学生能够将加法和减法运算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如购物找零、物品增减等。通过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