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
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章节“第十章极地地区”旨在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地理环境的认识,了解极地地区在地球环境中的特殊地位和科学考察的意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特征、动植物资源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教学活动将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像等地理工具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极地地区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3.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国际合作观念,理解极地地区的科研合作对于全球科学研究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和动物资源等。
2.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意义:如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难点:
1.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性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2.将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联系起来。
解决办法:
1.通过实地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性。
2.结合课本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案例,增强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
3.设计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极地地区与全球环境的关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极地地区相关图片、气候数据图表、极地科学考察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地球仪、温度计等简易实验器材,用于辅助教学演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地图、笔记本等,营造互动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被称为极地?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等。
-展示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资源,如企鹅、北极熊等。
-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
-介绍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历史和意义。
-分析极地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讲解极地地区面临的环保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强调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2.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有哪些意义?
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极地地区?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科学研究意义和保护措施。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变迁。
-搜集关于极地地区的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分享给同学。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极地探险家》一书,介绍极地探险的历史和科学考察的成就。
-《极地生物多样性》科普文章,探讨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全球气候变化与极地》研究报告,分析极地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阅读上述拓展阅读材料,加深对极地地区知识的理解。
-组织学生观看极地纪录片,如《南极之恋》、《北极熊的故事》等,直观感受极地环境。
-设立小组项目,让学生调查本地区与极地地区在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
-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讨论极地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问题。
-设计极地生态保护主题的科普讲座或展览,邀请专家或学生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和体验。
3.知识点拓展:
-极地地区的地质历史和演变过程。
-极地地区的气候变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极地地区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项目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