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十章极地地区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通过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极地地区在全球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4.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包括地图的阅读、地球的基本结构、气候类型等。然而,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对极地特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极地地区这种神秘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学习。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直观的视觉信息和互动讨论来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喜欢独立阅读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在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时。此外,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可能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和探险活动感兴趣,但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以便学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极地地区的地图、气候图表、生态环境图片以及相关视频资料,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
3.实验器材:虽然本节课不涉及实验,但如需进行模拟实验,将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和模型。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确保教室光线充足,投影设备正常工作。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这些地方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极地地区,它们位于地球的两极,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的世界。”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部分:极地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讲解南极和北极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边大陆的关系。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
-第二部分:极地气候特点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气候数据图表,讲解极地气候的成因、特点以及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通过图表和教师的讲解,掌握极地气候的类型和特点。
-第三部分:极地生态环境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图片,讲解极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以及面临的挑战。
-学生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了解极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第一项活动:模拟极地探险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模拟一次极地探险活动,讨论在探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二项活动:极地气候数据对比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收集不同季节的极地气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极地气候的规律。
-第三项活动:极地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方案,并准备简要的展示。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5分钟)
-第一方面:极地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学生讨论极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例如极地冰川融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二方面:极地气候特点
-学生讨论极地气候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例如极地动物的适应策略。
-第三方面:极地生态环境保护
-学生讨论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例如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极地地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难点是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希望大家通过课后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