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2总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之一。 研究目的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各类城市的规模层次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组合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并通过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充分发挥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中心作用,为制订城市体系发展战略服务。 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为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讨论 作业 城市规模可以用若干指标来刻划,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 但在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时世界各国都是从人口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的。 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 1、?首位城市 2、?衡量首位分布的指标(首位度 ??4城市指数 11城市指数) 3、首位分布 二、城市金字塔 1、? 概念 2、? 意义 3、? 案例 三、位序——规模法则 1、发现发展过程 2、现在广泛应用的公式: 3、意义 4、案例 美国和日本 5、应用位序——规模分布法则要注意的问题 截距、回归相关性。 一、城市首位律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现象:他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杰斐逊分析了51个国家的情况,列出了每个国家前三位城市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发现其中有28个国家的最大城市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有18个国家大于第二位城市三倍以上。即其中46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是大的异乎寻常。 他认为:各国城市很少有相同之处,但在这方面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这种现象已构成了一种规律性关系——城市首位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杰斐逊的解释: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一旦形成,就存在一种强大的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力量的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很多情况下,就发展成为国家的首都。 首位度—— 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S2=P1/P2? 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在首位度应用中需要强调的是,首位城市和首位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以后,原先的特定含义被淡化了。有人把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统称为首位城市,有人为了说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在一个小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区域内部也计算首位度。一些偏离原意的推广,若在国内“约定俗成”,也未尝不可。但要避免在国际上产生误解。 思 考: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原 因: 因为S2=P1/P2毕竞只有2个城市,只能反映高层次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不能全面反映城市体系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4 城市指数 S4=P1/(P2+P3+P4) 11 城市指数 S11=2P1/(P2+…+P11) (P1,P2…P11为城市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按照位序-规模法则,所谓正常的S4指数和S11指数都应该是1,而S2指数应该是2。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市更能全面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位序——规模法则: (捷夫理想模式) 首位度指数 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学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这些指标都反映了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表7-1列出了我国各省区二城市指数(S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