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农产品贸易.ppt

发布:2017-02-26约5.58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农产品贸易 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进行交 换,可以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 产品,也即存在着国际分业的利益。 假设A国有400人劳动力,B国有600人劳动力 再看比较优势的例子 比较优势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那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其二:要素禀赋学说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了“区域贸易”理论来补充比较成本学说。 1933年,它的学生俄林出版了《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发展并完善了赫克歇尔的学说,被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或“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对比较成本学说的批评。主要观点是: 1.它是静态的,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是一 生产力固定不变(而不是可变)为前提的,这不符合事实。 2.成本中未包括地租在内。 3.认为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比例不 变,这是违背事实。 4.认为各种劳动工资之间的比例固定不变,但事实上各个国 家的工资、不同行业或专业的工资是不同的、经常变化的。 5.它忽视了需求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仅从供给方面考虑 问题,而事实上需求对产品的成本与价格有很大影响,从而 可以直接影响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等等。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结论: 发生贸易的各国应生产并出口本国生产要素供给丰裕的商品,进口本国生产要素稀缺所生产的商品。比如,一国资本供给丰富、价格便宜,就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并出口这些产品换回自己必需的产品;反之,一国劳动资源丰富,拥有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就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学说的几项重要推论: 1.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的专业化不可能 充分实现 2.自由贸易将引起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均等 3.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 4.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其三: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关于国际贸易要素比例的理论阐明了那些拥有充裕资本但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将会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列昂剔夫公布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数据则表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小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从此,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1.熟练劳动说 美国十分强调通过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等措施培养熟练劳动力,这些强调措施提高了由劳动力、管理阶层人员、专业人员和官员们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决策水平。因为美国相对来说比较充裕的熟练劳动力的供给,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里,使得美国出口商品中的熟练劳动含量要比进口商品的熟练劳动含量多。 2.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美国从那些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中获得了效率优势。按照这种理论解释,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导致了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机器与技术工序的改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以及有关的服务质量,提高了在组织商业企业时所使用的管理技术水平。这种“知识资本”导致了更有效的生产。由于这些产业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出口比进口资本密集程度要小。 3.自然资源产业说 美国的贸易格局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来得到解释。这一方法是假设美国是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国家,包括采矿和初级加工业在内的自然资源产业在美国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企业。由于自然资源在美国的稀缺,所以用不出口自然资源产品的办法来保存自然资源和资本。美国需要进口那些用美国方法衡量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产品。 4.国内需求说 一国产品首先应该满足国内需求(偏好),然后再满足国外需求。因此,当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是相似时,两国之间的贸易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而需求结构的差异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因而处于同一层次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贸易量较大。 5.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把产品技术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阶段上享有比较优势。这就较好地解释了一些最初出口某些产品的发达国家后来反而需进口这些产品的现象。 6.产业内部贸易说 产业内部贸易说认为最重要的是产业生产出“差异产品——仅仅是由于产品风格、质量、使用特点上的细微变化或品牌名称上存在差异,而性能却十分相似的替代品”。规模经济不仅仅来自较大的工厂,也来自生产差异性产品的同一个生产厂家。不同国家将专门从事一个可选的差异性产品,由于每个国家总有一些人不愿意趋同于本地大多数人的口味,这就使得相似产品存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