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doc

发布:2016-04-19约6.0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SPF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不携带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要求在屏障内系统生长,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动物。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净化动物;常见的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 2.危险性 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筹备委员会(1971年)的定义,危险性是指接触某一种污染物时,发生不良效应的预期频率。危险性是个统计学概念,可表达为绝对危险性和相对危险性。 3.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4.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科学实验的动物。 5.RfD 6.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7.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8.阈剂量 LOAEL)。 9.危险性 10.II相反应又称为结合反应,是外源化学物经过相反应代谢后产生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极性基团,与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也叫目标器官因某种毒物或环境污染物的进入,机体内首先达到毒作用的临界浓度的器官,称为该毒物的靶器官。变异是指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变异分两大类,即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 15.LD100 :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6.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18.蓄积作用 : 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超过代谢转化与排泄的速度时,化学物质在体内的量逐渐增加,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19. 生殖毒性 : 研究结果显示:当丙烯酰胺的暴露量2mg/kg,时,可引起动物出现生殖系统的慢性毒性。 20.亚慢性毒性作用: 亚慢性毒性,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称为亚慢性毒性作用。 21.最大无作用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22.亚慢性毒性作用 : 亚慢性毒性,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称为亚慢性毒性作用。 23.外源凝集素又称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是植物合成的一类对红细胞有凝聚作用的糖蛋白.外源凝集素可专一性结合碳水化合物.当外源凝集素结合人肠道上皮细胞的碳水化合物时,可造成消化道对营养成分吸收能力的下降.)_____ ___、肾小管分泌和__ ______。 5.影响化学物分布的主要理化特性是:___ ___、分子大小、__ ____。 6.化学致癌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至少包括___ ___、__ ____和进展三个阶段。 7.所有毒理学试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随机、__ ____、_____ _。 8.化学物在体内的I相反应主要包括:__ ____、____ __和水解反应。 9.基因突变可分为:___ ___、____ __、整码突变、片段突变等基本类型。 10.世界卫生组织将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为______级,我国食品急性毒性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