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名词解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毒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是机体正常代谢以外的化合物,并非人体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而且也不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是它们可以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引起一定的生物学变化,使机体受到损害。
人群调查:人群调查也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医学流行病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三致试验: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试验
生物调查:生态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乃至生物圈内动植物现况(或包括其他微生物族群)与分布的一种科学方法。
环境基因组学: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功能的关系,调查和研究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络,达到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第二章
毒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指外来化学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的毒物总量D与血中毒物浓度c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大小,单位:L,mL/Kg,公式:Vd=D/Co;?或?Vd=?Do/?Co
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的过程,线性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生物半减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一般为(min/h),t??=?0.693/ke
消除速率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与体内的量之???,单位h-1?公式:ke=(dD/dt)/D,Ke越大,毒物消除越快。
一室模型:毒物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的一室动力学模型,又称单室模型的,该模型将机体视为单一的室,认为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能迅速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机体之中。
二室模型:毒物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的二室动力学模型,简称二室模型。
代谢饱和: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
特异性抑制: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某种酶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使其催化的生物转化受抑制。
酶的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含量增加,称为酶的诱导。
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之比
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分布:环境化学物被吸收进人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靶器官:进人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该部位称为靶部位,即靶组织或靶器官(target?organ)。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对外源化学物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能使许多在血液中浓度相当高的物质不能进入大脑。
胎盘屏障:胎盘具有阻止?一些外源化学物由母体透过胎盘进入胚胎、保护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
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进行肠肝循环。
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发生氧化过程时,某些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第三章
毒性: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中毒: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即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危害性:危害或危害性的意义与危险度相似,但缺乏定量概念,未考虑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损害程度,一般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