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学概论aesthetics.ppt

发布:2017-09-07约1.53万字共9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学概论 王朝闻 主编 绪论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的范畴:美学属于社会历史科学的范畴。(教材第2至4页) 1).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是哲学性质的科学;是作为人们世界观组成部分的审美观、艺术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 但是,哲学的一般原理不能代替美学的具体研究。哲学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它的对象,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而美学研究的只是社会现象中的一个领域的特殊规律。 哲学为美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而美学研究的成果又反过来丰富哲学的内容。 2).美学与善、伦理学的关系 美与善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决定了美学与伦理学的密切关系。 但是美学毕竟具有不同与伦理学的对象和内容。伦理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社会的、阶级的道德规范指导人的行动; 美学则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客观现实的美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反映,揭示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 3).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即审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的研究丰富了心理学的内容,而美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须借助于心理学的科学成果。 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开创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审美现象的途径。 但是,既不能把美学问题的心理学方面等同于一般心理学,更不能把美学研究的范畴归结为心理现象。 4).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 美学研究对象包含客观世界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它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来研究其本质和一般规律。 艺术理论以各门不同艺术的特殊性、具体的创作规律、欣赏规律为研究对象,直接为指导各门艺术的实践活动服务。 美学是哲学性质的科学,它对各门艺术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同时各门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又能够反过来丰富和推动美学的研究。 由于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理论与美学理论之间常常是彼此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关于艺术本质规律的某些直接探索,常常也就是美学理论。 2.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形成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美学》的发表。在鲍姆嘉通那里原意是感觉学、感性学,日本学者在翻译“Aesthetics”时,将它译为了“美学”,传进中国后被认可,流传开来。(何林军:《美学教程》,p.9) 在鲍姆嘉通之后,麦科斯还提出要用calleology 来替代aesthetics。在中世纪,圣·奥古斯丁提出应用philocaly(爱philo, 美caly)来命名美学。正如哲学(philosophy)是爱(philo)智(sophy)一样。此外,还有calleoaesthetics(美的感性),calleopgily(爱美)等词汇加入美学的命名设计竞争。(张法:《美学导论》p.10,书中材料参见Francis J. Kovach, Philosophy of Beaut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Roman, 1974, pp. 5-10.) 按照鲍桑葵的说法,鲍姆嘉通继承的是大陆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把美学看作思想性质的,作为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学的范围就是整整一系列的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代表处于混乱形态的任何联系,但是,这些心理能力合在一起又构成了‘analogon rationis’(类理性),即理性在混乱的认识领域内的相似物或畸形变体。”(鲍桑葵,《美学史》p.241)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中国思想中美的问题 1.美在先秦的观念 程钧:《美学教程》p.2 我国最早给“美”下定义的文字记载见诸《国语·楚语上》: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 /post/5.html 章华台又名章华宫,是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主持修建的离宫。.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 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国语集解》:服宠,谓以贤受宠服,以是为美也。吴曾祺曰:宠,禄也。服宠,犹受禄也,谓以德受天之禄。],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土木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国语·楚语上》) 孔子:里仁为美。(《论语·里仁》)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尽美矣,又尽善矣。(《论语·八佾》) 孟子: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