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生职业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生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应具备的与职业有关的性格、知识、能力、品质和价值观等的培养。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等。
一、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分配政策也进行了调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制度终于被改革的利剑击破。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从事不同职业的机会,很多人拥有了职业选择和职业变迁的主动权,这就使辞职、求职成为一种正常且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会通过个人努力不断地获得知识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个人的志向、兴趣等内在因素调整从事的职业。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需要
与西方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观念和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从小学便开始了,而且教育的形式多样,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等,他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邀请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人到学校介绍各自的工作,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年满14岁的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打工,积累宝贵的工作资本。我国的国情是普遍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有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职业的问题,也就谈不上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职业教育了。大学是很多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训练基地,也是他们开始职场人生的前夜。若不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系统地进行职业教育,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竞争。尤其是在1 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学校的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高校组织力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教育,尤为必要和紧迫。
3.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高校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并且其提供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这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要适应形势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求职时具体问题的处理,忽略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和指导
目前,很多学校的大学生职业教育仅局限在为毕业班进行就业指导方面,教师授课时往往注重就业技巧和外在包装方面的知识讲授,学生在学习中也往往对如何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自荐、面试、笔试的方法以及就业市场的形势,求职择业的一般程序等就业技巧技能的学习感兴趣,结果往往本末倒置,影响求职择业。因为职业教育是指对择业人员进行职业设计、职业培训和职业实践咨询与指导活动。至少包括职业规划、职业设计、职业培训、信息采集与处理、素质测评、帮助实施六个技能模块。所以职业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系统教育。而很多高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往往是,支招的多,解惑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定位,择业和就业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2.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与指导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理论讲授和咨询,缺少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职业兴趣、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职业教育仅仅开展在课堂上,无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也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想成分。将来走向社会以后难免产生挫败感,很长时期难以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甚至害怕走向工作岗位,变成啃老族。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要使学生能够参加一些相关的职业实践活动,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3.高等院校与职业界的广泛联系不够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前程缺乏了解。职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和建议以及对高校的整体评价没有畅通的渠道反映给高校,更谈不上高校和职业界进行合作教育,把毕业生具备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今后学习和在工作部门所必须的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