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重点.doc

发布:2017-08-26约3.5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不断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它不仅外在地体现在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生产生活等内容,甚至也体现在各种经典、文献、制度当中,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内化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承受者与创造者,无疑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既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不能盲目地把所有历史的东西当作宝贝一一灌输,必须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有重点地进行。笔者认为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握这样三个重点: 一、倡导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人生态度教育 任何一个文明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来表达,即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谓自强不息即是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的精神;所谓厚德载物即是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中华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张岱年全集》自序)。张先生这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制度、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还是民族关系、朝代更替,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国家的统一正是在这种发展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这种力量跨越了时空界限,永远不会被摧垮、被泯灭的。相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推动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进步和繁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它既有用以建设新时期特色文化的功利性的一面,更有凝聚国人和世界华人,心向祖国、企盼祖国繁荣昌盛、富裕强大的道义性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在于它以儒学为主体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今天,我们对大学生在进行人格修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时,必须时时处处提倡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重视优良传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种文化传统,对内不断产生着强大的内化力和凝聚力;对外像一面旗帜,永远保持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二、强化整体精神,注重人生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精神实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精神和行为之中的整体意识。它也是在中华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 儒家各派认为,社会是一个集合体,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庭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一员,所以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体现群体利益的过程中才有意义。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家、国、民族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以群体利益为重。在政治上,要有“大一统”的整体观念;在文化领域中,要有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在伦理领域,提倡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儒家在强调群体利益至上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个体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个人和整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是重要的,只要经过艰苦的自我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可以实现和睦相处。这种群体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当时对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人们的个性发展和正当权利的需要也起到抑制的束缚作用。但这种群体观培养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愿意以国家富强、人民乐业为己任,忠心耿耿,救国兴邦。 今天已不同于过去,但是,强调社会责任心,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对社会、国家和集体负一定责任的要求,这与过去是相同的。因此,加强社会整体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十分必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和顺,也不是老好人的作风,其主旨是和而不同。孔子的中庸思想影响到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并逐渐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原则,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大,维护统一的多民族间的团结,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要求做事“言必有中”,一味强调平衡,也容易形成保守心理,形成胆小怕事、因循守旧的劣根性。对此,我们应该有所批判和扬弃。 三、借鉴“理想人格”,加强诚信教育 重视理想人格,追求人格完善,是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