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方经济学 连 有 王瑞芬 主 编 郭景婷 赵海荣 副主编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能力目标】 ※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知识目标】 ※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 ※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乘数的含义与计算;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对均衡国民收入 的决定和影响进行一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图和计 算。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宏观经济。 第一节 总需求分析(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总需求的构成 (一)含义 所谓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指在一定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想要购买的本国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因此,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构成。 可以用公式表示总需求:AD=C+I+G+(X-M)。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表示净出口。 二、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假设在短期内总供给不变,则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就由总需求决定。 三、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是研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如果以C代表消费,以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C(Y) =Ca + cY 其中Ca表示自发性消费,即人们最低的消费水平,在短期内,如收入为零,靠借贷维持,它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c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储蓄是指没有用于当前消费的那部分可支配的收入,或者说,储蓄是收入中用于消费后的剩余。如果以S代表储蓄,则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 S=S(Y)=-Ca+ s×Y 其中Ca代表自发性消费,s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函数的意义是,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来分析。 (二)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两部分构成,如果我们假定投资固定,用I表示,则总需求可以写为: AD=C+ I=a+b×Y+ I=(a+ I)+b×Y=A+ b×Y 在上式中,不变的自发消费和固定的投资成为自发总需求,它是一个常数,用A表示。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由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因此,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名收入同方向变动,即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 五、乘数理论 乘数(Multiplier)又称倍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根据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增加的总需求与增加的国民收入相等,即: ΔY=ΔAD=ΔA + c?ΔY, 则ΔY - c?ΔY = ΔA ΔY = 1/1-c ?ΔA, ΔY/ΔA=1/(1-c) 增加的国民收入(ΔY)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量(ΔA)之比(1/(1-c))就是乘数。如果以a代表乘数,则有:a=1/(1-c)=1/(1-MPC) 乘数的公式说明了,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节 总需求分析(二):IS—LM模型 一、IS曲线 IS曲线也称为投资储蓄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IS曲线如下图。 二、LM曲线 LM曲线也称为货币供求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L=M,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三、IS-LM模型 (一)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E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的组合Y和i,可以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二)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自发总需求变动会引起IS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民收入与利率变动。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需求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三)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移动,从而使国民收入与利率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LM曲线左上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