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通史(白寿彝)第11卷(十二)》近代前编.pdf

发布:2018-01-04约6.47万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纳百川 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中国史地 通史 中国通史 第11 卷 近代前编 12 白寿彝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丁编 传记 第一章 林则徐 第一节 悉心研求经世之学 林则徐 (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七 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 (今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 (1785年8月30日)。父林宾日,是位穷秀才,一生以教读为业;母陈帙, 刻苦持家,平日制作手工艺品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助家用。在父亲的谆谆教 导下,林则徐从4岁起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3岁获府试第一,14岁便考 取秀才。此后就读于鳌峰书院7年,20岁中举人。 书院山长郑光策 (1755—180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 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还有前辈学者陈寿祺 (1771—1834), 被称为 “研究今文遗说者”,他的文章对林则徐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 生计。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 (文书),以 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年。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 师诚所赏识。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 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 化素养。 林则徐在21岁后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到嘉庆十六年 (1811) 27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以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进士,被选拔 为庶吉士。在庶常馆,他致力于研习满文,悉心研究舆地、象纬及经世致用 之学。嘉庆十九年 (1814),授编修,嗣被派充国史馆协修。此后五六年间, 他先后任撰文官、譒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 云南乡试正考官和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在近10年的京官生涯里,他利用翰 林院和京师丰富的藏书和档案等有利条件,更加努力研究经世之学,仔细综 ① 核 “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一心等待机会实现自己济世匡时的 志愿。 ① 李元度: 《林文忠公事略》,《国朝先正事略》卷25 。 第二节 实现匡时济世之志 嘉庆二十五年 (1820),林则徐36岁,外放任浙江杭嘉湖道。从这时起 到道光十八年 (1838)的近20年间,他历任江南和西北、中南地区一些省的 司道包括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旋被擢任河东河道总督,以后又担任江苏巡 抚、署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虽然其间因故和两 次丁忧有所中断,但在仕途上他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 才能,实现他平素的主张和宿愿。 林则徐为学 “实事求是,不涉时趋”,办事认真负责,讲求实际。他任 ① 杭嘉湖道仅一年, “于所属海塘水利,悉心求之”。道光帝在接见他时特予 ② 嘉奖,认为他 “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有毛病”。此后 他奉派接署浙江盐运使,又协助浙抚帅承瀛 “厘革夙弊”,整顿盐政,取得 了成绩,一些由他制定的规章制度一直被沿用下来。道光三年 (1823)夏秋 之际,他任江苏按察使时,因大雨成灾,田禾被淹,松江一带饥民人心惶惶, 聚众将变,巡抚韩文绮拟调兵镇压,林则徐亲往松江,采用劝平粜、禁囤积、 减缓征赋、赈济贫饿等积极措施,解救了濒于饿死的饥民,避免了一场一触 即发的暴动。 道光十年 (1830)六月,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北布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