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白寿彝)第03卷(四)》上古时代.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纳百川 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中国史地
通史
中国通史
第03 卷 上古时代
04
白寿彝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第三章 西周时期
第一节 西周王国的建立和巩固
周族的兴起
从很早的古代起,周族就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泾、渭水一带,即陕西中
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那里的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周族兴起的
一个重要因素。
周族的子孙在祭祀祖先的诗歌里,追颂他们的共同始祖姜嫄的时候,说
她 “出野”,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均见《史
记·周本纪》),可见,后稷时期的周族是处于 “知母不知父”的社会阶段。
《诗经·周颂·恩文篇》和《大雅·生民篇》都是祭祀后稷的乐歌,歌中特
别着重对后稷稼穑的颂美。如云:
诞降嘉种,维秬维■,维穈维芑,恒之秬■,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
任是负,以归肇祀。 (《生民篇》)这里的秬、■、穈、芑,旧注都说是属
于粟类,可知后稷教民稼穑的谷类,主要的是稷即小米,这就反映了当时社
会是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
《史记·周本纪》说:“后稷卒,子不■立。”据《周本记》载,后稷
相当于 “陶唐、虞、夏之际”,不茁相当于“夏后氏政衰”即夏代末年。崔
述 《丰镐考信录》卷一云:“《国语》所称夏衰,盖谓孔甲以后。”可见,
不■绝非后稷之子,后稷之后,不■之前可能失传了一段很长时间的传闻。
《史记·周本纪》说:“不■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就是说,此时的周
族还是和西北其他氏族部落混居在一起,仍然是一个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形
态。
周族到了公刘时期,由于继续遭到戎狄的侵扰,便迁居于豳地 (今陕西
栒邑或邠县)。 《诗经·大雅·公刘篇》说,当时周的整个氏族部落成员到
了豳地以后,“乃场乃疆,乃积乃仓”,“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饮之食之,
君之宗之”,即在那里建立庐舍、豕牢,开拓土地,划分疆场,分配土地,
继续过着农村公社的生活。诗中还说: “度其原,彻田为粮”。 《毛诗》
《正义》引王肃说: “彻,治也。”
《郑笺》说:“度其隔与原田之多少,彻之使出税以为国用。”其实所
谓 “彻田为粮”当是说的度量低地和高地之后,整理土地,划分疆界,强迫
公社成员耕种公社的 “公有地”,彻取其“份地”收获物作为储粮以为战争、
祭祀和欠收时之用。
②
公刘迁豳以后,九世而至太王即公直父 。周族在豳地住了 “三百有余
岁” (《史记·匈奴列传》)后,由于被称为戎狄的西北各游牧部落向渭水
流域移动,周人受到他们的压迫,太王率领周人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最后
迁徙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两扶凤京当公社),定居下来。根据《诗经·周
颂·天作篇》、 《大雅·绵篇》和《皇矣篇》诸诗来盲,此时的周族已很强
盛,开始 “乃立应门”,“乃召司空,乃召司徒”和“筑室于兹”,当时似
乎有了城垣,并把各部落的人民分别组织在许多 “邑”中,即所谓“邑别居
② 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第224 页。
之” (《史记,周本纪》)。有的同志据此提出,此时的周族社会己具国家
雏形的看法,似乎需要研究。因为迄今为止的地下资料说明,此时的姬、姜
两族的生产工具都是石器、木器,尚无青铜工具发展。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
下,只能象 《皇矣篇》所说: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在其据;攘
之剔之,其柽其柘。这里的菑、翳、栵、柽、据、柘,都是草木的名称,作、
屏、修、平、启、辟、攘、剔,都是砍伐草木的方法。岐周之地本是山林险
阻之壕,以当时的生产工具,来砍伐这么茂盛的草木,当是一件十分艰难的
事情。在这种情形下,怎会出现奴隶社会抑或封建社会呢?根据 《绵篇》中
的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以及“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
理,乃宣乃亩。自西祖东,周爱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