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第二讲.ppt

发布:2016-06-19约9.74千字共10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艺术品 2、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1)价值具有客观性 (人的需要和客体具有客观性) (2)主体性(因主体需要不同而不同) (3)社会历史性 (价值变化:拿破仑用铝碗) (4)多维性 (物的价值具有多维性) - 一本考研书对你有价值,对文盲没价值,看主体是谁 ???????????????????????????????????????????????????????????????????????????????????????????????????????????????????????? ●注: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的联系 真是一根好木料! 好美啊,可以被画成一幅画 是不错,可以在我种地累了后遮挡太阳 拿破仑三世时期:铝的价值量﹥银的价值量 现阶段:铝的价值量﹤银的价值量 如:钻石的多维价值 --经济价值:富贵象征 --政治价值:权利、威严、地位 --情感价值:爱情和忠贞 --物理与化学方面:钻石是经过琢磨的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区分:知识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 第二,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如:木料对人) 第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如:鉴宝) a、价值评价标准 b、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如:考核 社会评价的关键在于合理性。(认知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不仅要符合实践理性或者历史理性,而且要符合价值理性。 社会评价的合理性在于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不仅要依靠社会事实,还要依据正价值而不是负价值。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物的尺度——合规律性)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尺度——合目的性)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3、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认知的特点 --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主要依靠思维的抽象力。 第二,中间层次较多、间接性比较明显。 第三,社会认知总与人们的利益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则同人们的阶级地位和立场密切关联。 第四,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理解”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1、社会认知的特点 它是人们凭借社会生活的经验、常识、运用体验、或移情,特别是经过对这些经验、常识、体验和想想象象的理性的反思,来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人们超越个体经验的情感的自然局限而在类的层次所形成的一种达观。 “理解从一开始就包包括了一种反思性因素。因为它不是知识的重建即不是简单地重复同一事物的活动,而是反思性地让知识从原来的无意识性转向意识性。”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振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只有充分注意到社会认知过程中理解的地位和作用,并将之作为一种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才能尽量地发现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的失真失误之处及其原因,才能在认识上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对一定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使研究的结论达到“思维的具体” 2、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 3、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在观察占有事实的基础上,借助概念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舍弃现象的偶然的方面,呈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和普遍的本质,从而建构关于社会系统与历史的知识系统和理论。 --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这里说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既要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 ○社会评价首先要以事实为根据,坚持实事求是,要处理好评价与先见的关系。(即使人们在具体的研究之前,已经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评价结论,它也不能代替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依据对象的事实发生和发展的逻辑所做的具体评价。)(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逻辑,这会影响、矫正甚至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或标准。) 1、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可以测量或衡量的客观力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