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六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讲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社会认知方法及其特征
1.认知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 2.社会认知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的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1)认知的选择性。人们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这是自我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社会认知的特征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认识的自我相关。所谓认知自我相关,就是我们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正如马克思所讲的,人一方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物,我们今天的改革主体是中国人民,我们改革的对象应该说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我们自身的某些属性,我们的活动所造成的某些社会关系,同自我直接相关,同自我直接相关的是人们的利益。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人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任务,一是发现追求真理,二是创造并实现价值。;一、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1.事实(社会事实)
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有三个要素:外在性,强制性,渗透性。
外在性:它是外在于个人的现实;
强制性:对个人行使一种强制的约束;
渗透性:是普遍存在的,通常蕴含于各种仪式之中。
;;(二)社会认知的任务
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揭示客观真理所采取的方法是:怀疑——形成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科学结论。这个过程是排除迷信和主观臆想,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三)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社会评价是人们把握价值的观念活动。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评判一定对象对自己和 自己的群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通过价值比较,选择和确立自己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进而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又要体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性;(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科学要达到正确,不是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假、对错。还包括价值观的是非、对错。社会科学理论总是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对象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在于,“人的尺度”或“人的目的的尺度”,往往因人而异,人们各有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这些利益和目的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例如,个人之见,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民族利益之间,民族与国家利益,国家与人类之间等等,任何一个方面,单独看都有合理性、必要性,但综合到一起就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构成一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处理这样的情况不可能表现出中立。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1.经验观察:
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
2.事实描述:
研究者零距离地参与观察活动,进而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如实地进行描述。;(二)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1.概括
2.综合
概括与综合是在经验观察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实证性、规范性、批判性。实证性是保证事实的“真”,批判性是对过去错的东西进行解构和重构,规范性是按照相关的标准来要求,从而合乎一定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