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专业《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毒理学基础
属性:必修课、考试课
类型:专业课
适合专业:预防医学类
课程性质:理论性、实用性和研究性
目的和任务:毒理学是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细胞学以及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技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及其机理,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制定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做出安全性评价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教学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毒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为学习预防医学的各类卫生专业课程奠定毒理学理论基础,亦为在卫生防疫实际工作中进行安全性评价、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奠定基础。
1.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掌握毒理学的定义(包括传统定义和现代定义),研究范围和内容;
熟悉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了解毒理学发展史及我国毒理学现状。
【教学内容】
一、毒理学定义(包括传统定义和现代定义)(重点讲解)
二、毒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重点讲解)
三、毒理学与基础学科、医学、预防医学及文科等学科的关系(详细讲解)
四、毒理学的发展简史及我国毒理学现状(一般介绍)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自主学习。
【学 时】
共3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目的要求】
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
熟悉外源化学物作用于人体的毒效应谱;
了解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几种类型。
【教学内容】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重点讲解)
二、剂量、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重点讲解)
三、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详细介绍)
四、安全限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学 时】
3学时
?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为评价化学毒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和毒性作用奠定基础;掌握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
熟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了解经典毒物动力学和生理毒物动力学模型。
【教学内容】
一、生物膜的构造
二、生物转运
三、吸收
四、分布
五、排泄
六、I相反应(重点讲解)
七、II相反应(重点讲解)
八、代谢活化(重点讲解)
九、毒物代谢的诱导和抑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自主学习。
【学 时】
共5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第四章 毒性机制
【目的要求】
熟悉终毒物的概念、类型,熟悉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
了解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机制,对其有害或毒性作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为认识毒性作用本质、评价特定化学毒物的潜在危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
二、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三、细胞功能障碍与毒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自主学习。
【学 时】
共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毒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毒理试验的设计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最佳条件进行实验操作、保证实验质量奠定理论基础;掌握化学物之间的联合作用;
熟悉环境因素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化学物因素的影响
机体因素的影响(重点介绍)
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介绍)
化学物之间联合作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学 时】
3学时
?
第六章 外源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目的要求】
掌握急性毒性作用、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方法;
熟悉局部刺激试验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急性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作用基本概念(详细介绍)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重点讲解)
3.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详细介绍)
4. 急性毒性的分级和评价(一般介绍)
局部刺激试验
眼刺激试验
皮肤致敏试验
三、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
1. 蓄积作用
2. 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基本概念及试验目的(详细介绍)
3. 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重点讲解)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