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作业及考试 .pdf
一劳动者的概念?如何对劳动者的素质进行分析?
劳动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
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劳动者素质包括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
自然素质:体力和智力
1)体力: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
2)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决策力
社会素质:
1)文化教育程度和经验
2)劳动态度
3)劳动者个人的现代性
二劳动者社会化的涵义与特点?
劳动者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普通社会人转变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
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特点
1)掌握一个职业角色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工作环境的文化(习俗、惯例、制度、规范等);
3)尝试身份的转变,使职业角色内化为个人的价值。
三试述职业、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随着职业结构的变迁:
1)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分工细化,新的职业相应产生,一些旧的职业逐渐消失;
2)劳动者比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这说明职业结构的变化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而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
1)中国非农业劳动者的比重在1999年时已经超过了农业劳动者的比重;
2)产业工人的数量及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工业化高潮中有明显上升,进入90年代以来则变化
不大;
3)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业主与经理人员的规模在改革以来有了快速的增长成为职业结构中增长速度
最快的部分之一。
从上面可以看出,职业结构的这些转变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服务
业社会的转变。
2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行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
2)人类自身的发展。
而行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是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
四简述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关于劳动者与职业匹配的主要理论。
1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人格特性——职业因素匹配学说:
1)特性评价生理、心理条件以及社会背景等进行评价;
2)因素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较明确的选择目标;
3)两者匹配。
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学说:
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把人格类型分为六种:
调研型(I)
实际型(R)
常规型(C)
艺术型
(A)
密切相关
一般相关
相互排斥
企业型(E)社会型(S)
2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新古典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
寻找职业的人(供给者)与需要这些人的职业(需求者)看作是仅对价格作出反应,而且价格传递
的信息是充分的,供求双方可以通过价格了解相关信息,并预设了信息成本为零。
2)搜寻理论(thetheoryofsearch)
理性的求职者在工作寻找过程中会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寻找工作,寻找满意或次优职业,而不
是最优职业。
3社会学的分析角度
1)社会网络理论——劳动力与职业的匹配(matching)
社会网络在寻找职业的人与职业需求之间充当了桥梁作用,而且通过社会网络传递信息有三个优
点:(1)信息的丰富性;(2)信息的隐蔽性;(3)可以传递最佳信息。
2)社会资源理论
社会资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越多,越能从他的亲朋好友中得到帮助,职业成功的机会越
大。
五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模式有哪三种?利用流动表研究职业流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模式:
1)卡斯特社会职业流动模式
完全封闭、世袭的——奴隶社会、古代印度
2)开放社会的职业流动模式
可以自由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