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并比较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和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B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B组总有效人数共36例,明显大于A组(P0.05)。结论 与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比较,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效果更加显著,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和咳嗽等,其常在夜间和凌晨发作和加重,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用药较多,其中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以及白三烯调节剂等均是临床常用药物,为探讨该病的有效药物,本文就临床常用的两种药物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进行比较,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病原体检测以及肺功能测定等检查明确诊断,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相关标准[1],且所有患者均处于疾病急性期,发病5d内,同时在纳入研究前2个月未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并排除对所选用药物过敏以及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等。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1:1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患者,A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6.5±5.7)岁,病程2~21年,平均病程(6.3±1.2)年;B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4.8±6.1)岁,病程3~22年,平均病程(6.1±1.7)年。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积极给予卧床休息、平喘、止咳、抗感染、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同时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茶碱类药物,待症状控制后停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类药物。A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生产单位:史达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治疗,1~2喷/次(每揿一次约喷出丙酸倍氯米松0.05mg),3~4次/d;B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生产单位:英国 Glaxo Wellcome UK Limited;注册证号:治疗,1吸/次(1吸约为50 μg沙美特罗和500 μg丙酸氟替卡松),2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判定。
1.3观察指标 ①应用肺功能测量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包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呼气峰值流速(PEF);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对相关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比较;③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加强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观察。
1.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相关参考文献[2]:临床控制:喘息、胸闷、哮鸣音等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FEV1或PEF增加35%;显效:喘息、胸闷、哮鸣音等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明显缓解,FEV1或PEF增加25%~35%;有效:喘息、胸闷、哮鸣音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FEV1或PEF增加15%~2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以临床控制和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包SPSS 15.0分析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x±s)和[n(%)]表示,并分别应用t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共27例,B组总有效共36例,两组比较,B组明显大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VC和PEF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B组FEV1、FVC和PEF指标均明显提高(P0.05),且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A组治疗后FEV1、FVC明显提高(P0.05),PEF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2。
2.3炎症指标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和TN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