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九节 便秘.doc

发布:2018-06-10约4.13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九节 便秘 便? 秘 【概述】 一、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二、沿革: (一)《内经》有“大便难”、“后不利”的描述 (二)《伤寒论》称之为“阳结”、“阴结”、“脾约” 阳结——因胃肠实热燥火所致的便秘; 阴结——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 脾约——指脾阴不足,胃热过盛,胃强脾弱,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枯燥所致大便燥结,便秘不下的病证。 (三)《类证活人书》提出“大便秘”的病名 (四)《济生方》有“五秘”之分 风秘——由于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所致便秘; 气秘——指便秘由气机郁滞或气虚所致者; 热秘——由热结大肠所致的大便秘结; 寒秘——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温运无力,腑气不通所致的便秘,又称“冷秘”; 湿秘——湿浊阻于胃肠而致的大便秘结。 (五)晚清多以虚实为纲。以虚实为纲 三、讨论范围 本篇所论便秘,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一) 病机总属肠腑传导失常。 (二)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主大便之形成与排出,故便秘总因其传导失常所致。 (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 热结——肠胃积热,灼伤津液,大便燥结难行; 实证 气滞——肝脾气机郁滞,腑气失于通降; 寒凝——阴寒凝滞,大便固结不行; 虚者——为气(阳),血(阴)亏虚。 (三)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病因病机示意如下: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 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二).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三).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便秘与积聚的鉴别 便秘与积聚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积聚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积聚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 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积聚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三、相关检查 (一)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潜血试验和直肠指检。 (二)腹部平片可有助于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对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尤有价值。 (三)钡剂灌肠适用于了解钡剂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小肠与结肠的功能状态,亦可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 (四)用直肠镜、乙状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进行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便秘的辨证应从大便的性状、兼症、舌苔等方面辨其虚实。 (二)辨证候特点 热秘——面赤身热,口臭唇疮,腹满胀痛,尿赤,苔黄燥,脉滑实; 气秘——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或痛,苔薄腻,脉弦; 气虚——面? 神疲,大便不干,临厕无力努挣,甚则汗出短气,舌嫩苔薄,脉弱; 血虚——便干如栗,面色无华,头眩心悸,舌淡脉细涩; 阳虚——大便艰涩,腹中冷痛,尿清肢冷,喜热恶凉,苔白润,脉沉迟。 实秘包括热秘与气秘。热秘辨证要点为大便干结,腹满胀痛,舌苔黄燥。气秘辨证要点为欲便不得,腹胀或痛,舌苔薄白。虚秘包括气虚便秘、血虚便秘与阳虚便秘。气虚便秘辨证要点为大便不干,无力努挣,舌淡苔薄白。血虚便秘辨证要点为便干如栗,脉细、舌淡红、苔薄净。阳虚便秘又称冷秘,其辨证要点为大便艰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滑。 二、治疗原则:便秘的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 三、证治分类: (一)实秘 1. 肠胃积热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 兼症: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肠胃积热,津伤便结。 (3)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4)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本方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 (5)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泻热; 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 芍药——养阴和营。 (6)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以滋阴生津; 若肺热气逆,咳喘便秘者,可加瓜蒌仁、苏子、黄芩清肺降气以通便; 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 若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 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2.气机郁滞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 兼症: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