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3第二章 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是《诗》《书》经典,它们产生于西周,西周时代形成了后世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本章指出这一精神传统的形成,与西周新的社会制度——封封制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封制造就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根干。主要内容是分封制的特点、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影响;礼乐文化内容及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一、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一元突破的现象;2、掌握分封制的特点、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影响;3、掌握礼乐文化内容及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封制的特点、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影响;(重点)2、掌握礼乐文化内容及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难点)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一元突破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旧石器时代:人类有文明的历史开始于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它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那时还没有农业。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段:仰韶文化以前时期(距今10000年——7000年),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4000年)。 新石器文化在我国境内多元发生。考古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的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交融。黄河流域:以今陕西、山西、河南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马厂——半山文化。三者分布在黄河上、中、下各流域,以仰韶文化为最早。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的三角洲各地,依次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这些文化,都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姆渡文化之后有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最后形成灿烂的良渚文化。第一章已经说过,老一辈学者依据文献记载,曾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二、中国文化的一元突破——以“国家”形成为标志的“文明时代”的到来上述的内容说明中国文化的发生,是多元的,然而,上古文化虽出多元,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王朝,却只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的。其他区域的新石器文明,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辉煌之后,终归沉寂。文献记载和考古的新发现清楚地告诉我们,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在远古文明多元发生之后,却是一元突破,即以“国家”形成为标志的“文明时代”的到来,是在黄河中游地区率先实现的。这一元突破的文明,不一定是某一个区域间的事情,它更可能与多元文化的交融相伴随。何以这样说呢?各种记载不是说舜是一个“东夷”之人吗?不是说禹(夏人的族群)“起于西羌”吗?《史记·五帝本纪》不是说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吗?在黄帝成为“万国”之主前,不是与炎帝或者蚩尤有过剧烈的“大战”吗? 殷商族群一说起自北方,有学者以为他们和红山文化人群有关。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二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一是战争,二是宗教。 五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初步凝聚的时代。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据《尚书》、《史记》记载的史料看,五帝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初步凝聚的时代。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一方面是战争。《史记》及其他有关文献记载,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族获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民族融合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的原因,作用更持久和深远,那就是宗教。《史记》不但记载了黄帝与炎帝的战争,而且还记载了战胜蚩尤之后,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在“左右大监”设立的同时则是“鬼神山川”的“封禅”,实际是以宗教的精神活动凝聚人群。到帝颛顼时代,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这就是《国语·楚语》及《尚书·吕刑》等文献记载的“绝地天通”活动。“绝地天通”以前,据说人们的宗教生活很混乱,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实际是高级宗教的确立。 尧舜时期的传说,人们多注意他们的“禅让”,实际上,另一件事情同样重要,那就是《尧典》和《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就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而“敬授民时”的实质,在于把握农时的努力,他们对天文历法的追求意味着农业昌盛、文明提高。这正是五帝的人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的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