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构建文化的圣殿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x
上海市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说课稿北师大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文学艺术的大师》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及其成就。通过分析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欣赏作品、分析人物、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通过学习文学大师的生平和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文学大师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例如,通过分析杜甫的《春望》,引导学生理解其诗歌在唐朝安史之乱背景下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二:掌握文学大师作品的鉴赏方法。例如,在鉴赏《水浒传》时,重点讲解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重点三:认识文学大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例如,介绍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强调其在唐诗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鉴赏《离骚》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难点二:理解文学大师的生平经历与作品的关系。例如,分析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难点三:评价文学大师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例如,在评价《三国演义》时,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其在历史叙事中的虚构与史实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系统、笔记本电脑
-课程平台:电子书包、班级网络平台
-信息化资源:唐诗宋词数据库、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视频资料、文学大师生平介绍文字资料
-教学手段:PPT课件、历史图片、文学作品原文、教师自制教具(如文学大师人物卡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古典诗词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吗?”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文学大师和作品。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文学大师,如杜甫、李白、苏轼等,介绍他们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举例说明: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文学大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PPT等形式,展示该大师的生平和作品。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大师的艺术成就。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大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并撰写读书笔记。
-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文学大师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组织学生开展“文学大师作品朗诵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悟。
-邀请校内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学知识和信息。
7.课后延伸(约10分钟)
-建立班级文学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交流活动。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学生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影响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大师的生平、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生能够分析文学大师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理解文学大师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从审美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中,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制作PPT,提高了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探究文学大师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问题,提高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理解文学大师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时,培养了历史思维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4.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文学大师的作品,增强了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