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x

发布:2024-12-25约2.5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说课稿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大师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核心,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为依据。通过讲述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艺术大师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究。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视角分析文学艺术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提高历史思维素养。

2.文化认同:通过学习文学艺术大师的作品,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美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美学素养。

4.信息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筛选、整合相关文献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5.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发展团队协作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艺术大师的主要成就及其作品特点。

②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分析文学艺术大师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理解其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

②掌握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电脑

-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线上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

-教学PPT

-相关文学艺术作品电子文档

-视频资料(文学艺术大师讲座、作品片段)

4.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文学艺术大师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讲授新知(20分钟)

-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艺术大师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通过PPT展示大师们的照片、作品封面、作品摘录等,增强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大师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回答关于大师作品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收集练习题,准备课堂小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艺术大师对现代文学艺术的贡献。

-点评学生在巩固练习中的表现,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

-强调文学艺术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位文学艺术大师,深入研究其生平和作品,写一篇短文介绍。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告知作业提交的截止时间。

知识点梳理

1.文学艺术大师鲁迅

-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短篇小说集,以及《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

-作品特点: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倡导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文学艺术大师郭沫若

-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诗人、戏剧家、美术家。

-代表作品:《女神》、《星空》、《屈原》等诗歌和戏剧作品。

-作品特点: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文学艺术大师茅盾

-生平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浙江嘉兴人,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品:《子夜》、《腐蚀》、《白杨礼赞》等小说和散文作品。

-作品特点: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生活,关注人物命运的变迁。

4.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20世纪初,我国文学艺术开始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出现了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从封闭到开放: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文学艺术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传统到现代:现代文学艺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

5.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反映时代精神: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传承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提升审美素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