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论治痰证心法及临床价值分析-zhu zhenhe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hlegm syndrome and its clinical value.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9
49
声 明
硕士学位论文朱 震亨论治痰证心法及临床价值研究是本人在成都 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涉及的有关 知识产权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该学位论文成果的开发、转让、 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同意。
硕士生签名:何 仙 童 导 师 签 名:
年 月 日
1
1
前 言
证候研究是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独特研究方法,相对于西医的疾病
研究,它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临床实践范畴。近现代对中医证侯 的研究,尤其集中在痰证和瘀证上。关于痰证,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而尤以元代 医家朱震亨的论述最为精辟、深刻,值得深入研究,系统整理。
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各自独 树一帜,而朱震亨出于三家之后,上承刘完素,旁通张从正,借鉴于李杲,最终 创立“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以养阴派而立足。不仅如此,作为集金元 医学之大成者,他还在从 “气血痰郁”论治杂病方面,为后世开创了先河。尤 其是对痰证辨治多所创见,总结了“百病皆由痰作祟”,首创“痰瘀互结”的病 机学说,倡“二陈汤为治痰之主方”。这些宝贵经验总结,对痰证认识和治疗的 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本文试图以朱震亨有关痰证的理论认识和诊疗心法为立足点,联系古今相关 成就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对现实临床痰证诊 治提供有益启示。
PAGE
PAGE 10
1 痰证定义及临床特点
1.1 痰证定义
痰既是人体内的病理变化产物,又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常见致病因素,作 为特殊病因,具有“因病致痰”和 “因痰致病”的两重性。痰证是以痰涎类病 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形成的一系列复杂证候群。
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痰饮》[1]中说:“痰者,病名也。”李梃在《医学 入门》[2]一书中指出:“痰乃津血所成,随气升降,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内外 感伤则壅逆为患。”所以痰的内涵是指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 致病因素。痰分为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两大类。无形之痰是指不能被人们的感官 直接观察到,即无形质可据,只能从证测知的痰证,亦称内痰。有形之痰是指从 呼吸道、口腔排出的,质地稠浊的病理产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 也包括癓瘕、瘰疠、痰核、流注、癌肿等气血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因其容 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亦称外痰。二者 在形质上虽有隐显之别,但在病理变化上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而外 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凝聚的外在病理表现。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双重性决定了痰证致病的广泛性、证候的复 杂性、病情的顽固性和临床治疗难度。
1.1.1 痰证致病的广泛性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3]中记载了咳嗽、喘满、心悸、眩晕、胁痛、气 逆不能平卧、体疼重、口干或思饮痞闷、小便不利、大便溏等痰饮证的临床症状。 所以,朱震亨在《金匮钩玄》[4]一书中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从而深刻阐明了痰浊的广泛致病性。
1.1.2 证候的复杂性
宋代严用和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 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膈,结而成痰。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
为呕、为泄、为眩晕、心嘈杂怔忡,为陨寒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癃闭痞隔,
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 [5]这些论述说明痰证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定模式,而是 千奇百怪,极其复杂的。所以,朱震亨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 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隔,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 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 [6]
1.1.3 病情的顽固性
痰证的顽固性是其致病特点所决定的。痰属阴邪,留伏遏阻,涩滞不散,其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凝结滞涩为肿块, 结节,或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于腹腔,脏器。中医的“瘰疠”、“瘿 瘤”、“痞块”、“癓瘕”、“痰核”、“流痰”、“乳癖”等等,都是痰证表现。由痰形 成的这类实质性病理产物,大多经年累月而成,最为根深蒂固。
1.1.4 痰证治疗难度
由于痰证范围广,涉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表现又极其复杂,为喘、 为呕、为泻、为眩晕、为痞、为隔等等,矛盾错综交织,病情根深蒂固,所以治 疗最为棘手,顽固难愈。尤其是痰瘀互结之证,如“瘰疠”、“瘿瘤”、“痞块”、 “癓瘕”等等,气血痰瘀相互纠集,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病程漫长,治疗难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