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病证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clinical analysis of tre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cx

发布:2018-09-03约2.61万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肾精不足,督脉空虚为本 15 (二)外感六淫,跌扑损伤为标 15 (三)脾虚痰凝,痰瘀交阻 16 (四)瘀血阻络,热毒瘀滞 16 三、强直性脊柱炎辨病辨证方药分析 16 (一)辨病方用药分析 16 (二)辨证方用药分析 18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体会 19 (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9 (二)强直性脊柱炎缓解期仍要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0 (三)长期用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20 结 语 21 参考文献 22 综 述 23 附 录 31 致 谢 33 PAGE PAGE 10 引 言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累及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 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外周关节炎、肌腱端炎等关节 症状和前葡萄膜炎、虹膜炎、心血管、肺部等内脏表现以及骨质疏松等关节外症状为 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男性多发。强直性脊柱炎虽对人体寿命影响不大,但 由于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晚期甚至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造成严 重的躯体功能活动障碍,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上,目前尚无可完全治愈的理想方法。在本病尚未造成脊 柱、骶髂关节、髋关节等严重畸形及功能障碍之前,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西医主要 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为主,以上药物长期应 用对胃肠道、肝、肾、骨骼、血液等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生物制剂疗效显著,不 良反应少,但价格昂贵,因此妨碍了这些药物的长期应用。 中医学将强直性脊柱炎归属于“痹证”范畴,古人称之为“骨痹”、“肾痹”、“龟 背”、“历节风”、“大偻”等。导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以中轴关节改变为主)活动期 的基本病机为肾精亏虚,阴虚内热,外因为寒湿、风湿从化、郁化和误治后促化,从 而形成肾虚,湿热毒痹阻经络、骨节的病理改变,并进一步认为肾虚,热毒为患可谓 贯穿强直性脊柱炎整个发病过程的一个基本病理改变,故临床上主张从“补肾壮督”、 “热痹”角度论治,并将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思路应用于各种证型的活动期,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试验对象,治疗组选用中医辨病辨证处方治疗,对 照组选用西药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论证辨病辨证相结合思路治疗各证 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强调辨病论治思路在祖国医学中的重要性,以期能够提供一 种辨病辨证相结合思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案。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以中轴关节改变为主)患者疗效性及安全性 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初步客观评价中医 病证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二、研究设计 (一)设计类型 本试验采用简单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 (二)随机 将受试者先辨证分型后,再分别将每一种证型的患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治 疗组和对照组。 (三)治疗方法 本试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方 案。 三、研究人群 病例来源于 2011 年 5 月至 2012年3 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 院病人,共 60 例,所选病例均符合 1996 年修订 AS 新纽约诊断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 患者,且以中轴关节改变为主。 四、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6 年纽约诊断标准) (1)诊断肯定的 AS 要求有: 有 X 片证实的双侧Ⅲ-Ⅳ级骶髂关节炎伴以下 1 项及以下临床表现:①腰椎在前 屈、侧屈和后伸的 3 个方向运动均受限;②腰背痛史或现有症状;③胸廓活动度(第 4 肋间隙水平)小于 2.5cm 或单侧Ⅲ-Ⅳ级或双侧Ⅱ级骶髂关节炎伴第①项或者②+③ 项。 (2)骶髂关节炎 X 线分期标准 0 级:正常; I 级:有可疑异常; II 级:有轻度异常,可见骶髂关节面局限性侵蚀、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 Ⅲ级:明显异常,呈中度或进展性骶髂关节炎,伴有以下一项或一项以上改变: 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或部分强直; Ⅳ级: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 (3)AS 活动期诊断指标: ①下背疼痛僵直(晨僵10 分钟);②睡眠障碍;③影像学的骶髂关节侵蚀、硬 化;④ESR15mm/h;⑤CRP20mmol/L。 (4)强脊(以中轴关节改变为主)的诊断,需要认真进行鉴别分类,一般以 出现颈、胸、腰椎、骶髂关节症状作为依据。 9 (二)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自行拟定) (1)湿热痹阻证 【临床表现】腰骶部、脊背疼痛、僵硬,以晨起为明显,活动后减轻,或伴有膝、 踝等外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