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
作者简介:闻兰(196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与学校体育。摘要:以往对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方法,突出甄别与选拔,忽视激励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目标的变化,急需构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基于定积分学思想,探讨了学习效果…
摘要: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学习)过程和教学(学习)资源的科学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及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第一”为中心,探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MI(计算机辅助教育管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
摘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和访谈专家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31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147次运动成绩以及与其所对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验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对结果利用优势分析法进行验证,得出影响我国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以及两…
作者简介:闻兰(196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与学校体育。
摘 要:以往对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方法,突出甄别与选拔,忽视激励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目标的变化,急需构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基于定积分学思想,探讨了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构建思想和构建方法,提出了以学习变化率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依据的新的体育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此方法能更好地体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定积分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34―03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不仅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且强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纲要》的制定与施实,表明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随之而相伴的对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评价的方法也应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因此,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成绩评价方案已刻不容缓。
1 对原有评价方法的分析
1.1 原评价的积极作用 教育思想传承与发展是根植于当时所处时代要求的背景下。旧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适应当时形势的体育教学指导纲领性文件,它主要强调了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强化的是竞技化体育教育,因此,旧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是以运动技术技能的考核为中心的评定体系,突出强调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以及体育知识程度。无须置疑的是,这种成绩评定机制,尤其是贯穿四年的达标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强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展,增强了体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培养了一定的锻炼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提高丁大学生群体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健康人才基础。
1.2 原评价的局限性 学习效果(成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尽管原评价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了学生体质,但是,由于评价方法过于突出选拔性、技能性、绝对性、定量性,所以,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反应出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教育性、促进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过于突出甄别与选拔,忽视激励与发展 由于原有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是对体育课程所计划的教学内容进行某一技术技评、技能达标测定,所以,有些测评数据按一定权重所反映出来的考试结果,自然更大程度上代表了被测试者先天的身体素质状况,而忽视了被测试者努力锻炼后的提高程度。必然造成先天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体育成绩好,先天素质差的学生体育成绩差,以至于出现体育考试对身体素质优秀者构不成压力和激励,轻松过关;而对于身体素质差者又会导致信心丧失,望洋兴叹,挫伤其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适用于运动员选材的评价方法,在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往往出现对身体素质强者起不到刺激作用,对身体素质弱者又限制其积极性发挥的双重不利影响。
1.2.2 过于突出技术、技能的评定,忽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测评 由于原有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考察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其考评结果也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运动能力,而体育教学效果所包含的心理健康促进和体育适应能力增强有所忽视。这一评价方法所完成的评价任务更多的是评价运动训练效果,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其“质”的不同,也必然忽视其体育教学“育体”的功能,因此,也势必造成反映学生身体、心理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