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1课《军神》 第二课时 孙凤霞 第四届全国赛课一等奖.docx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五年级
授课教师:
2022年11月28日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
年级
五年级
教科书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育部组织编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军神》
相关领域
阅读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的红色经典故事会活动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其中精读课文有《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略读课文《清贫》。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1.阅读:通过课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表达: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人文主题为: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结合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课文特点,从核心素养出发,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价值在于——基于思维提升的信息综合化关联与推断,学习资源的独特性,对学生发展有力的引领作用。学生通过抓住不同文本中人物的细节描写,运用思维对课文信息的提取、加工、关联和推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英雄群体的内心活动,在语言运用中提升思维品质,确定革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独特的价值定位。
围绕着这一单元的学习价值,通过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古诗三首》初步地让学生学习课内信息与课外信息的关联。学生通过了解作者背景资料、回顾已知信息,正式地学习联系课外资料来推进对人物内心复杂世界的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与《军神》这两篇精读课文是在《古诗三首》的基础之上,建立课内复杂信息与课外补充资料信息的关联。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的课内信息是与主要人物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有直接关联的;而《军神》一课则需要抓住文本中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关联侧面信息和课外资料,综合推断走进人物内心,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清贫》这一略读课文为第一人称角度所写,也是学生通过思维对课文信息的提取、加工、关联和推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法的迁移运用。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的红色经典故事会活动。
(2)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着“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语文要素进行学习,已初步具有抓住人物细节描写谈心情、谈品质的能力;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人物品质进行组编,“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人物的品质”,与体会心情相比,体会人物品质,相对难度要高一些;而到本单元又有所发展,强调“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要求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内心就是“心里头”。“心里头”是很宽泛的概念,思维层次明显高于前面两次。通过表格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心情—品质—内心”,选文越来越有深度,情思的表达越来越含蓄、细腻,思维含量越来越高。
中高年级教材人物精神描写系列表
年级
单元
语文要素
四年级
上册
第六单元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纵观三次教材对于人物内在精神描写语文要素的编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创造性的“双线并进”的编排体系,注重人文精神与语文素养的并轨共进的特点,为六年级更细致的“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做铺垫。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多篇表现革命文化的课文,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有力的引领作用。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学习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同事件,但都具有相同的情感,那就是“爱国之情”。所以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时,能够通过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了解人物、事件,具有相应的情感积淀,能在学习过程中调动情感,发现其内在联结。
(3)单元育人素养价值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引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所选的几篇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特点。通过梳理能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