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论语十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语十则》
主讲: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
一、知识概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就是编纂的意思。这十则论语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涉及。学习这十则论语,要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精髓,从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2、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①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②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③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3、《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4、内容分析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分析:这是曾子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从中可见古代治学的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要求,既勉励上进,又指出避免错误。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啊!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分析:这一则不仅强调了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而且借子贡的问话,突出了要“终身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于哲理,给人启迪,已成为广为传诵的成语。
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承担的责任重大而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分析:这则是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他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离开它。”
分析:“富与贵……不处也”先用一个判断句,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追求的,表明并不反对追求富贵,接着一转,指出“不以其道得之”就不应该占有,从而突出了“仁道”重要。“贫与贱……不去也”在上一句的基础上,又从“贫与贱是人之所恶”这一方面论述,论述全面,语意周全,表述严密,使“仁道”的重要性得到了突出的强调。
⑥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分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做到先行而后言。这句话用了一对反义词“先”“后”,来强调“做”的重要;表承接的连词“而”,表明“行”与“言”的先后顺序,强调了实践的地位。
⑦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好事,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分析:既从正面提出君子应该怎样做,又从反面指出不应该怎样做,表达全面,观点鲜明,语气肯定。先说君子,再说小人,形成对比,从而强调“成人之美”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方面。
⑧子曰:“富而可求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