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时 选材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十五课时——选材
训练目标: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选材能力。
训练过程:
一、示例——他山之石
链接中考作文:以“爱在 ”为题写一篇作文
开头:问世间情为何物?爱在哪里?我仰望苍天,大声询问;我踏遍大地,到处寻觅。
中间:镜头一、老师送我就医;镜头二、老师教我解题;镜头三、老师挑灯备课。
结尾:问世间情为何物?苍天告诉我,情在师生间;爱在哪里?大地告诉我,爱在老师的心田里。
二、讨论——众说纷纭
话题:你怎样评价文章的选材?
优点:该文采用镜头式的结构,条理分明,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缺点:所选的材料陈旧,缺乏新颖。
选材误区一:材料陈旧,“撞车”现象屡见。
前车之鉴:08年中考作文,一个考场30份作文,竟有18篇写汶川地震!
这些你写过吗:
写父母:送衣送伞送饭、半夜生病冒雨送医院、考得差安慰我、做早餐中饭煮夜宵送牛奶等。
写老师:带病上课、深夜改作业、加班为我补习等。
写同学:借学具给我、教我解不会的题、误会对方偷我东西后被原谅等。
误区之二:幼稚可笑,格调低俗。
你长大了吗?
1.让座、捡到钱包还失主、扶盲人/老人家过马路
2.学会钓鱼、做饭、炒菜、包饺子、骑自行车、游泳
3.过生日家人或朋友准备了“蛋糕、蜡烛、生日歌”
4. 抱怨父母限制自己自由
质疑:以“尝试”为题,你觉得写尝试初恋、舞弊、打架、恶作剧、偷东西等题材好吗?
误区三:弄虚作假,矫情造作。
提示: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
三、点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就需要材料。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但有了材料并不一定就能做出好文章,因为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选材,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挑选出作文所需的材料。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写进文章的材料为题材。素材和题材仅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
(一)筛选和安排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应具有时代性。
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芝麻烂谷子,谁会喜欢呢?怎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不过要注意的是: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2、选材要紧扣主题。
选取的材料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
如:写《我和我的老师》。可写这位老师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写老师和其他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事,就切题不紧,如果又写老师在回家路上所做的事,或是在家里所做的事,尽管这些事也能表现出这位老师的优秀品质,但这些事却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则属于“材”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必败无疑。
3、选材要真实典型。
所谓“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写出来才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反之,如果材料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编造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很容易逆情背理,露出假象,令人反感;即使编得“圆满”,露不出破绽,也不可能表达出真情,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所谓“典型”,就是说所选的材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不要误以为只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才是典型材料,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事情也同样典型,只要这些小事有深刻的意义,能反映深刻的主题,所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便是如此。
如:《背影》就是从众多的材料中精选出了父亲买橘送别这一典型的材料,充分的表现了父子情深。
我们中学生,经历的大事确实不多,所以要写好记叙文,选材时一定要在“真事”“小事”上下功夫。
4、选材要生动新颖。
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如:《我的老师》,动笔无非是“深更半夜,两鬓斑白的老师还在伏案工作”,或者“大雨滂沱的天气,老师踏着泥泞小道作家访,给学生补课”,或者“我在学校病了,老师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像妈妈一样照顾我”,等等。这些题材,虽然能表现老师的崇高伟大,可爱可敬,但张三李四反来复去都这么写,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平淡乏味,甚至还会沾上点“虚假”之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佳绩的。
但有个同学却巧妙地变换角度,把这个旧题写出了新意。他通过老师的眼睛,来表现主题——一老师总是瞧着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