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 张中丞传后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导入新课 1941年9月30日,纳粹德国向莫斯科发起代号为“台风”的最后攻势,苏联军民浴血奋战,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而公元757年,当张巡、许远二公守卫睢阳的时候,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他们率领那些剩下的因受伤而残废的、饥饿的和瘦弱的士兵,坚守一城,捍卫天下,掩蔽了江淮地区,阻遏了叛军的攻势。使唐王朝没有灭亡。 守卫睢阳完全可以同莫斯科保卫战相媲美。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韩 愈 韩愈字退之(768—824),原籍河内修武(今河南南阳),先世曾居昌黎,所以也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 愈 焦作孟州市韩愈陵园 焦作孟州市韩愈陵园 韩 愈 睢 阳 城 睢 阳 古 城 睢 阳 古 城 古香古色睢阳城 睢 阳 夕 阳 安史之乱地图 睢阳保卫战 睢阳保卫战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以重兵猛攻睢阳,应太守许远的请求,张巡率部自宁陵前往援救,与许远合兵共守睢阳,担负军事指挥的重任,而许远则主管粮草供应等后勤工作。守城之初,张巡等屡创敌军,连敌方主将尹子奇也被南霁云射中左目。但敌方不断增兵,而城中伤亡惨重,粮食紧缺,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睢阳保卫战 张巡派南霁云突出重围,前往临淮,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贺兰拥兵自重,既害怕张巡之功,又怕别人乘虚而入,不肯出师。南霁云转往宁陵获三千援兵,复冲入睢阳城,仅余千余人,然而杯水车薪,城中局势越来越危急。围城之中,粮食紧缺,以至于杀马掘鼠为食,后来更是杀人作食。张巡杀爱妾、许远杀家奴为士兵充粮,继之以妇人、老弱者。虽然人人知道必死,却同仇敌忾,没有一个离叛的人。十月,睢阳陷落,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一同殉难。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随后亦遇害。 张 巡 河南张巡祠堂 河南张巡祠堂 许 远 南霁云将军像 清丰亭 南霁云纪念碑 题 解 本文是一篇后叙,是韩愈在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不足,于是写了这篇后叙,用来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时英勇事迹以及和其它轶事的。 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补充记叙南霁云的事迹,张巡、许远的其它轶事,赞美他们在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事迹,斥责安史叛军以及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人物形象 张巡: 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拯救民族的危亡而艰苦卓越、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决战到最后一息的忠勇品质 慷慨悲壮、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洋溢着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物形象 许远 忠于国家 以大局为重 宽厚谦和 人物形象 雷万春: 雷万春在唐明皇宠爱杨妃引起的“安史之乱”中,曾守卫雍丘,站立城头面中六箭而不动,叛军将领令狐潮怀疑是木偶人。后随太守张巡守卫中原重镇睢阳城,以不足一万兵力抗击叛军尹子奇十万贼兵。在“外无蚍蜉蚁子之援”,“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孤军坚守十月之久,城破时原本七万人的睢阳只剩下四百多人。雷万春和张巡等三十六名将士惨遭杀害。 人物形象 南霁云是关羽式的人物,箭法超群,有胆略,重义气 生于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寨村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南霁云青少年时代勤劳能干,喜爱学习,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弃家外出谋生,后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人物形象 于嵩: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年轻时跟张巡;等到张巡起兵,于嵩经常在围城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好学习无所不读。 结构层次 第一段:论李翰撰写的《张巡传》的遗憾与不足,交代写作本文的动机。 第二段:为许远辩诬。先写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后驳斥传言许远畏死投降的谬论,再批驳睢阳失守责任在许远的无理指责。 结构层次 第三段: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先阐明死守睢阳的理由;次阐明睢阳保卫战的巨大功绩;然后反戈一击,揭露污蔑者的阴险嘴脸。 第四段:叙写南霁云的乞师与就义。通过“慷慨陈词、拔刀断指、射塔明志、笑而赴死”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南霁云疾恶如仇,忠贞刚烈的鲜明个性。 结构层次 第五段: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张巡博闻强记、平易近人、视死如归,许远宽厚谦和的性格特点。 主 旨 本文颂扬了张巡、许远等奋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对我们今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他们在保卫战中体现出来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全局精神、分工合作绝不猜疑的无私精神等,即便在当今和平建设时期仍有启发意义。 写作特点 将议论和叙事紧密结合起来,夹叙夹议。 选择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精练,生动而有气势。 育人案例:华山“韩退之投书处”趣事 游人游览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