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简介.pptx

发布:2017-05-08约1.43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 《穹顶之下》传播路径分析;II.研究说明;研究方法及其说明 内容分析法 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通过认真讨论分析研究对象《穹顶之下》的内容,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回顾课堂理论知识,达到对课题更好的研究。 研究准备 观看《穹顶之下》视频 上网查阅相关数据 借阅书籍资料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邵培仁《传播学》 所涉及传播学理论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思想理论 媒体理论 媒体与社会理论 ;III.完成过程;2.具体实施过程 a.第一阶段:6月8日~6月11日(前期准备) 经小组认真讨论决定以“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分析《穹顶之下》的传播路径”为议题,并确定论文题目为“《穹顶之下》传播路径分析”; 确定小组分工;借阅搜集资料,并认真回顾所学传播学理论知识。 b.第二阶段:6月12日~6月20日(研讨完成) 构建整体框架;认真归纳整理资料;确定研究方法路线;形成总结,撰写论文。 c.第三阶段:6月21日~6月22日(完善阶段) 全面认真阅读,查找问题,修改完善。 ;4.遇到的问题 a.选题有争议 b.对观点的表述比较模糊 c.第一次写论文,格式生疏 d.参考文献选择准确度欠缺 e.资料较零散 5.解决方案 经小组认真讨论,举手表决,最终确定议题,组员认真查阅回顾所学知识明确表述观点,仔细分析整理资料,认真查阅借鉴我校本科教学指导书,规范论文格式书写,各自认真完成分工,最终定稿。 ;Ⅳ.主题;《穹顶之下》的传播路径;《穹顶之下》微博传播提及量(小时);名人效应,造就巅峰 《穹顶之下》柴静的团队就是这段视频的初始传播者。“可信度效果”的概念说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取受众的信任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视频中柴静谈及女儿出生经历引起大众的共鸣中国基因里的母性更增强了柴静叙述的说服力。?   《穹顶之下》由柴静、人民网和优酷联合首发,腾讯视频播放量、评论量最惊人。搜狐、爱奇艺、乐视三家视频网站强势跟进。再加上微博大V们的鼎力支持,名人效应是这部视频迅速传播的助推器。?   可见,《穹顶之下》的传播者阵容无比强大。社交新媒体网民的“全民刷屏”将这段视频推向巅峰。 3.麦克卢汉思想应用 柴静、雾霾,都是大众话题,两者结合在一起碰撞出的火花不能不吸引公众视线,何况还有“穹顶之下”这样一个略带压抑的标题。 而在麦克卢汉的思想视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穹顶之下》之所得获得如此多的关注是抓住了大众与主流,抓住了百姓的心。并且她是以纪录片放映这一热媒介形式展开,具有更高的清晰度。但是,这里的“清晰度”并不是指图像的可视感觉,而是指这种媒介传载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把握的较多的含义。这也使得柴静这部纪录片《穹顶之下》的疯转走红。 ;四.社会讨论;五.总结;谢谢观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